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工业部门,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突出表现为自去年10月份以后全国工业生产增速陡然大幅下滑,月度落差最大达3.2个百分点之多。由于工业经济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最高,其走势被宏观决策部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今年3月份,情况终于发生了明显好转的变化,3月份全国工业增速大幅回升到去年10月份8%以上的水平,前3个月累计工业增速也上升至5.1%,比前两个月提高1.3个百分点。然而,这种变化是否是全局性的,回升的态势能否延续,企业能否从此逐步摆脱困局,依然是各方探讨的热点。
当前增速回升是全局性的
无论是从分行业还是从分地区的情况看,3月份工业增速的回升都不是局部带动的结果,而是一种全局性的速度回升。
统计数据显示,1-3月累计,在全部39个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6个行业有所下降。而在累计增长的33个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速比1-2月加快;在累计下降的6个行业中,有5个行业降幅比1-2月收窄。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行业)实现转降为升。仅有3个行业增速减慢,且均为占全部工业比重很小的行业;只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个行业降幅有所扩大。也就是说,在39个大类行业中,增速回升的比例达到了90%。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25个省区市1-3月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个省区市为同比下降。其中,与1-2月相比,增速加快的有江苏、广东等18个省区市;降幅收窄的有浙江、上海等4个省区市;增速减慢的有湖南、安徽等7个省区市;山西和甘肃两省降幅有所扩大。云南则在3月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转降为升。也就是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增速回升的比例为7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增速减慢的7个省区市绝大多数都是1-2月增速较高的省份。例如,湖南,1-2月增速为20.6%;安徽,1-2月增速为19%;内蒙古,1-2月增速为19.6%。
从上述两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工业增速的回升无疑是全局性的,它表明我国工业经济链条的运转较之前变得顺畅了。
回升势头短期内有望延续
基于上述分析,正是由于这种回升不是局部带动的结果而是全局性的回升,因此从逻辑上讲,如果没有外界突发利空因素的打击,我国工业生产在3月份显露出的明显回升势头是没有理由中止的。
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并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一经济领先指标看,3月份该指数不仅连续第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而且一举越过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点”关口达到52.4点,由此可以判断,至少在最近的一两个月内,工业生产有理由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因为“订单”是企业生产持续的实实在在的支撑。
另一个支持“回升”的有利因素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以及国家正加紧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计划,据悉其规模超过前两批,这无疑将有力地拉动相关工业品的生产增长。
外界的信息也正从多方面透露出积极变化。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4月16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其失业人数已连续3周下降。分析师普遍认为,这表明美国经济将出现反弹。欧美股市近期接连走高,道琼斯指数更是反复站上8000点大关,上周美国股市又创下自1938年以来的最大5周涨幅,以至引起市场对美国股市是否转牛的讨论,表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抱有信心。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国际油价,也有着类似的走势:在突破每桶50美元的整数关口最高达到54.05美元后的回调整理中,并未弱势向下探低40美元关口,而是在45美元上方强势整理并反复站上50美元价位。这表明,市场对经济走势作出了谨慎乐观的判断。此外,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已公开表示,美国经济已现曙光。
上述种种信息都支持“外部环境已趋于稳定”的判断,而笔者认为,只要外部环境趋于稳定,中国经济就会在内部各项保增长政策措施的强力支持下,沿着稳步回升的轨道运行,哪怕回升的步伐是缓慢的甚至有反复的,但总体趋势会是向上的。
困难依然较多 企业尚需坚守
尽管笔者持“回升势头有望延续”的判断,但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依然存在且不容回避。据了解,目前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变得尤为突出。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钢铁行业。我国的钢铁产能在2008年已达到6.6亿吨高位,占到世界钢铁产能的近一半。最新的资讯显示,在过去的10周内,国内钢价总体呈现连续下跌走势。今年前两个月,钢铁业已陷入全行业净亏损7.7亿元的被动局面。此外,有色冶金和化纤两行业也已陷入净亏损状态。而这3个行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合计超过了10%。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尽管前3个月全国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加了4万多亿元,但由于银行普遍选择规避经营风险,中小企业仍然很难拿到生产经营急需的贷款。而资金链断裂将是对企业生产最大的威胁。
三是人民币升值给产品外销企业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带来的好处又多被外商压价所侵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已经连续6次提高了不同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是据反映,工业企业能得到的好处微乎其微,每一次上调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都会引来外商的新一轮压价,把退税的好处剥得所剩无几。
四是前景不确定带来的困惑。据了解,当前工业企业订货情况虽有好转,但多是短单和小单,仅能维持几个月的生产。因此,即使是当前能够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对前景如何也感到心中无底。订单由大变小、由长变短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安排生产时感到十分困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难作长期打算。这种变化在第105届广交会上已有普遍的反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商对经济复苏的前景普遍持怀疑态度,这对经济的回升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不活,则经济不振。因此,下一步保增长应更加注重多出台一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微观措施,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扶助企业渡过难关。
总之,中国经济“最低迷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我们仍然有一段相当艰难的路要走。我们既要看到困难依然较多,企业尚需坚守,同时也必须坚信,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工业经济摆脱困境、稳步回升的前景是令人期待的。来源:中国信息报
2009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