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
3月5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中轻联会长陈士能在认真聆听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心情十分激动。身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陈士能对今年两会的召开更加关注——与往年不同,今年两会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大背景下着重研究如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保和谐的大会。前不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使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轻工制造业备受鼓舞,而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陈会长对于在新的一年里全行业振奋精神走出低谷,保增长促发展,努力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等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会后,陈士能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重就轻工行业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为促进我国轻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我国轻工业由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夯实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如何评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陈士能:我认为,从报告来看,政府对整个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是英明正确的,提出的应对方针、政策是求真务实的。政策的立足点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更多转向如何统筹兼顾、如何贯彻落实。我们也在关注着今后要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细节。
同此前“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三项主体原则相比,《政府工作报告》加上了“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五项原则。前三项原则强调了经济调整的政策思路,而后五项原则着重而清晰地指出了政策的方向、目标和要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使中国经济走上新一轮上升期的最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走势的短期熨平政策,而且是继续坚持改革和开放——改革就是取消福利分房,使得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引擎;开放就是加入WT0,创造了其后数年的外需高增。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总结的五项原则,显现出中央对经济发展的考虑是短期刺激与长期平衡相结合。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国家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在调整中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战胜危机挑战中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满怀信心迎接新的挑战,轻工重点行业也将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复苏,走向振兴。
记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国六条”均提出要扩大国内消费,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今后轻工行业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家电下乡”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后轻工行业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家电和其他日用品下乡,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
陈士能:轻工行业将深入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政策措施,更多地创新拉动消费的平台,在保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拉动内需消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家电下乡”目前实施的效果的确很好,农民得到了实惠,也带动了家电行业发展,对整个轻工行业都有借鉴意义。我们将充分利用家电下乡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渠道建设,逐步推广和带动更多轻工产品在国内全面下乡,这是扩大内需消费的基础所在。
我们已经计划和安排要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需求,因地制宜地配合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教育建设、医疗建设、灾后重建等重大项目,适应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特别是适合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我们还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适应农村消费环境、农民消费习惯、农民消费水平的新功能、新产品,比如,家电产品就有宽电压、强信号的彩电,耗电低、冷冻量大、环保的电冰箱,强信号、待机时间长、方便收发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手机,宽电压、宽水压、洗涤量大、方便排水的洗衣机。同时,简化包装,降低成本,以确保家电下乡产品价廉物美耐用。
对于“家电下乡”工程实施中出现的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档次不够高、手续不够简便、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及补贴政策方面的新问题,我们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记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产品取消加工贸易限制,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根据我们的理解,这表明《规划》一方面希望轻工行业保证市场供给,稳住出口份额;一方面对轻工产品的出口提出了新要求,希望轻工产品不再是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出口,而是要求经过调整提高,鼓励那些技术含量高、质量档次高、节能环保的产品扩大出口份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经济下滑的影响下,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必然会给轻工外贸出口企业带来更大困难。我们有哪些措施来稳定和增加出口?
陈士能:当前轻工业面临的困难,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有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矛盾在市场形势变化时被激化的因素。轻工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减排任务艰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品牌建设有待加强、面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力不足。当前的危机也是产业升级的契机,更能凸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品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大轻工企业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支持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比较优势发展到竞争优势,从外向型优势发展到创新型优势,从而巩固和拓展外贸市场。这是走出困境、赢得市场的根本之道。
当前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比较优势。尽管欧、美、日传统市场需求出现下降,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难度也有所加大,但只要政策得当,企业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在稳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将发挥“国”字头行业组织的功能作用,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并帮助企业协调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开辟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加强行业基础性研究,促进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与信息化的融合,建立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企业向经济规模和世界级水平前进。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等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我们要从产品输出发展到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同时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调配套,做好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记者:轻工行业是我国开放最早、参与国际竞争最充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将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促使轻工行业由低水平发展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您认为落实《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应如何协调?作为最权威的中介服务机构,中轻联将起到哪些作用?
陈士能: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对产业调控的力度和密度都空前加强。
我认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有机协调应是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政府在多个领域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在多个行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加大信贷力度等,一方面,在当前是帮助企业解困;另一方面,产业振兴规划不仅着眼当前,其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措施,则是将扩大内需、振兴产业与科技支撑结合起来的长久发展之策。我认为,这些政府调节措施已经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产业振兴也要结合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见效。“看得见的手”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过度干预到具体企业的运营;纳入振兴规划中的行业更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一窝蜂地借机大举扩张,否则,产能的过剩与落后问题不仅在保增长过程中得不到解决,反而可能恶化。作为中介组织,我们将以多种方式推进《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促进企业加强企业管理,进一步提升轻工产品的质量水平,确保产品消费安全。
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从轻工业管理部门到转变身份后的行业组织,中轻联从服务行业发展大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行业指导和行业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指导、协调、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把握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并进一步对行业未来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及预警,是行业管理更加有效、政策调控更加准确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今后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记者:今年是建国60年大庆,也是我国轻工业发展的辉煌60年。总结60年的风雨历程,您认为,我国轻工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展望未来,轻工行业需从哪些方面完善自我,迈上新的台阶?
陈士能:建国60年来,我国轻工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自身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轻工发展道路。过去30年,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了轻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而今后由大变强的决定因素就是要进一步全面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轻工业要真正达到世界强国水平,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断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实现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消费日报 记者 盖东海文
2009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