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脚步临近,商家们又开始纷纷“习惯性”地“瞄准”开学带来的消费高潮。然而近日来记者采访发现,受金融风暴影响,如今家长和孩子们在添置“装备”的时候变得更为理性,一些往年颇“不受待见”的平价文具、图书十分走俏,弄得“开学经济”有点冷。
“一样的水笔,进口品牌卖10元,国产的只要2元,买一支进口的可以抵五支国产的,就是写字而已,用得着买那么贵吗?”昨日上午,在友好广场附近的一家文具店里,市民薛女士边帮着儿子挑笔,边不住地在孩子耳边“吹风”。“往年开学前给他买文具,哪次都得几百元。其实当中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可孩子说同学都换新的文具了,自己不买不行,不够新潮也不行。”薛女士总是拗不过儿子而最终“妥协”,“可去年开始我和老公所在的公司生意都不太好,收入受了很大影响,现在当然是能省就省啊。除了孩子学习必备的东西外,我可不能再由着他了。”
除了文具,如今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辅导书时也多了一份“冷静”。在昆明街附近一家学校旁的书店里,只有寥寥几位学生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辅导书。一位营业员介绍,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的销售总量下降近10%,一些往年常脱销的热门书籍如今却货源充足。对此不少家长都表示,只要孩子学习需要,教辅消费是没有“上限”的,但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选择时还是要多份理性。据了解,除此之外,如今家长学生们在选择诸如数码产品等时,也都更加青睐性价比,而非是否跟得上潮流。
对此我市有关教育专家表示,近年来的“开学经济”正在逐渐异化成“攀比经济”,原本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满足孩子过份的要求和盲目攀比心理,反而是害了孩子。虽然眼下很多家长给孩子开学装备“减负”,有着受金融风暴影响等客观因素,但这恰好正是培养孩子理性消费观的好时机。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缺少某些事物上的判断能力,家长应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学着多体谅家长赚钱辛苦,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来源:华商晨报
2009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