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都都破产 一个文具营商神话的破灭(图)

“都都文具泰然分店”仍在营业,但店员说他们不是“都都”的人。
“都都文具泰然分店”仍在营业,但店员说他们不是“都都”的人。

在泰然工业区“都都”曾经的办公地点,只留下墙上这几个手写的“招牌”。
在泰然工业区“都都”曾经的办公地点,只留下墙上这几个手写的“招牌”。

 曾几何时,驱车沿滨河大道东行,行至华强南路附近时,远远地便能看见北侧建筑物上红黄相间的硕大醒目标识——都都文具。作为国内文具销售业界的佼佼者之一的深圳都都文具,其创始人邱文钦的创业传奇,也始终为同业人士津津乐道。不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都都”连同其掌舵人邱文钦一并销声匿迹;曾经的“文具大王”,而今却已分崩离析、人去楼空。在“都都”神话破灭的背后,究竟纠结着怎样的故事呢?

  1 “都都”神话:

  从木工到亿万富豪

  多年前,当记者在都都文具总部的董事长办公室里访问邱文钦时,曾经惊叹于他那似乎是源于本能的营商智慧。

  1970年出生在广东陆丰县碣石镇的邱文钦童年异常不幸,不满9岁便父母双亡,只能与哥哥相依为命。1985年,邱文钦兄弟俩学起了木工手艺。1988年,他们俩辗转来到深圳谋生。经过两年打拼,靠着勤奋节俭和吃苦耐劳,他们已经成为了装修队的小包工头。

  精于算计的邱文钦一边给人做装修,一边四处寻找赚钱的门路。1991年,他承包了一家印名片的小店。由于印名片事多利薄,他便在几平米的名片店里挤出位置来卖起了文具补贴生意。不曾想,到月末结账时,他发觉自己零碎卖文具赚的钱,已经超过了辛苦做名片赚的钱!于是,他突然萌发了专做文具生意的念头。

  1992年初,邱文钦花光了全部7000元家当,批发了一批新潮、适用的文具用品。不到1个月这些文具就被销售一空,利润翻了好几番。于是,他开始周而复始地进货、销货,逐渐熟悉了文具行业。到了第4个月,手中已有了2万多元存款的邱文钦又将名片店隔壁的一间铺头转租下来,建成了一间文化用品专卖店。

  随着资金积累逐渐增多,进货渠道不断拓宽,邱文钦取得了韩国、日本等多家国外文化用品公司的代理权。同时他积累了多家深圳大企业作为稳定的客户。从而业务量飞速上升。1993年,邱文钦开了自己第二家文具分店。到了1994年,一年之间,他又一口气开了4家连锁分店。1995年,他注册成立了“都都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到了21世纪,“都都”业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其商品种类齐全,配送自成体系,经营方式多样,并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不仅在深圳,在首都北京也有了分公司,其总资产已过亿元。

  当时的“都都”如日中天,这一点从邱文钦本人递给记者的名片上便能窥见一斑。“深圳市文明企业”、“福田区先进文明企业”、“深圳市消委会都都监督站”、“行政事业单位指定供应商”……

  “都都”,卖铅笔卖出文具大鳄;邱文钦,从木工到亿万富豪——这一神话般的创业传奇,曾经令无数初到深圳的年轻人热血沸腾。

  2 “都都”现状:

  总部人去楼空

  无论过去如何辉煌,眼前的现实却是“都都”不见了。

  华发南路华阳街九号3、4楼,这里曾经是“文具大王”的总部,记者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传奇的邱文钦。不过,最近这里的物业经过装修已经变身为一家商务酒店、茶轩。原本装潢在楼顶的“都都文具”大幅广告牌亦被酒店招牌所取代。邱文钦曾经引以为豪的都都文具配送中心,那些往来穿梭的涂有醒目统一标识的文具送货车,如今都不知所踪。

  “都都”搬家了?

  的确,都都文具早已撤出了华强南,一度将其“根据地”转移到了车公庙泰然工业区。但在车公庙泰然四路泰然宾馆东侧首层原本应属于“都都”总部租赁的商铺门口,记者见到的却是紧闭的卷闸门,上边还张贴着业主的招租广告海报。透过门缝往里望,空空如也、灰尘满布。

  通过物管记者联系到了店铺的业主,据这位业主回忆:都都文具在2008年上半年租下了这里共约400平方米的物业作为其办公场所和仓储用地。采取的是按月交租的方式。去年9月底,“都都”有关负责人通知业主称无力再续租,到10月初,都都文具彻底清空了其办公用品和仓储货物。这位业主告诉记者,“房租基本结清了,但还有一小部分水电费等没有算清楚。”他表示自己对都都文具的经营情况一无所知,但最近以来的确有许多文具货商找到他了解有关“都都”的情况。

  是的,“都都”从泰然工业区撤出之后,除了其官方网站还在正常运转,其电话总机仍旧可以拨通以外,都都文具曾经作为一个经营实体所存在的那些线索就全断了。记者数次拨打邱文钦本人的手机,无一例外提示“已关机”。而记者尝试联系其他一切拥有联络方法的“都都”有关负责人,不是停机就是空号。

  曾经的都都文具爱国分店,如今也改换了门庭。据这里的职员称:原本这里是“都都”加盟店,但3年前老板便和“都都”断了关系。近几个月来,一直有供货商跟他们说起“都都”经营困难的事,没想到忽然间曾经的“文具大厦”就这样彻底坍塌了。记者还分别尝试联系“都都”梅林分店、八卦岭分店、天安分店、华富分店、莲塘分店等分店,但通通无法联络上。联系得上的分店,却又通通表示已经和“都都”没有联系。

  3 “都都”解析:

  并非“海啸”牺牲品

  “都都”的垮掉,多数人都会把这一不幸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联系起来。的确,金融危机的确是导致“都都”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但或许并非最主要的原因。

  “都都文具有限公司现拥有高素质员工400余人,在中国总部深圳市已拥有45余家连锁分店、一座2000余平米的大型配送中心;都都文具有限公司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分公司,其业务已延伸至沈阳、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地,在全国开设连锁店已超过60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系统。”在其公司介绍中,“都都”曾喜悦地宣示着它扩张的版图。

  种种迹象显示,直到2008年年底,“都都”仍在高举扩张大旗。在“中国加盟网”的企业信息中,有一则12月4日更新的邀请加盟信息。项目介绍的内容便是“深圳市都都文具有限公司诚邀加盟”。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关于“加盟区域”、“经营方式”等内容通通未涉及,只提出了单店的“基本投资额”在“1万~5万元”。

  另一方面,“都都”早在2006年岁末便因为拖欠货款被许多供货商所诟病,在2007年初又曝出了拖欠员工工资的丑闻。在这些传闻面前,无论是“都都”还是邱文钦本人,都保持了低调和沉默。

  然而,“都都”的危机还是在加剧。随着包括外资文具商史太博等强劲竞争对手的不断介入,以深圳本土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都都”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而其前期加速扩张所产生的成本和负债短期内难以消化。加之金融海啸对其上游生产加工企业的冲击,维系“都都”正常运转的资金链终于断裂。于是邱文钦离开了驻守多年的华强南——或许他并非为了躲债,但残酷的市场却连使他能在泰然工业区继续残喘的机会都不再给予。

  邱文钦曾经引以为豪的是“都都”在国内业界开创的两项“第一”:全国首家开展特许加盟的文具企业;全国首家获得ISO9001认证的文具连锁零售企业。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特许加盟在其扩张之初增加了“都都”的市场覆盖,可到后来却拖垮了其原本不够强韧的供应链。

  一位曾经的“都都”加盟店张姓店长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在2006年就脱离“都都”是因为公司对直营店和加盟店采取双重标准。譬如供货,某些文具加盟店要货100件,往往接到手里来的只有10件20件。“都都”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货源紧俏,要先保证直营店的供货充足。同时,加盟店还要交加盟费等各种费用,把原本微薄的利润压得更薄。“所以我们早就退出来了!”至于“都都”的管理模式——虽然邱文钦本人具有独特的商人魅力,但在蛋糕做大以后,却浮现出诸多的细节问题。据同业人士反应:诸多“都都”业务员利用公司资源“跑私单”屡见不鲜,到企业困难时期这一情形甚至更为显著。

  “都都”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怕这一疑问只有等突然消失的邱文钦再度现身时才能为我们解答。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就此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都都”曾是协会会员,但近两年来不再活跃。它所选择的连锁经营模式是零售商业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规模越大对企业经营自然会有好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金融海啸,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来源:深圳晚报


2009年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