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哈市“铅笔大王”田亚川演绎“天坛铅笔”40年传奇

  “南有中华,北有天坛”。在中国铅笔行业,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人称“铅笔大王”,他创立的“天坛”牌铅笔首次出口,远销全球六七十个国家和地区;68岁高龄竞争承包,将利润严重下滑的企业再次推上赢利高峰

  走进田亚川老人家,无论是照片还是书籍抑或是收藏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老人与铅笔结下的情缘。现在,田亚川老人已经89岁高龄,精神依然矍铄,也很健谈,记者见到田老时,他正在写回忆录。

 
田亚川老人说起过去,如数家珍。记者邵国良摄

  叫板洋品牌——从提高质量开始

  在向记者讲述当年在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工作的日子时,老人眼含泪花。

  1950年,田亚川首次出任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经理。那时候,铅笔市场主要是日本的“三菱”、德国的“施德楼”等洋品牌的天下。田亚川说:“铅笔质量首先看铅芯,如果铅笔一削就断,那么这支铅笔就一文不值。”当时,公司生产的铅芯强度仅为3300克,而按要求要达到5000克以上,因此,田亚川决心在提高铅芯强度上下功夫。

  田亚川和技术人员经常在车间蹲点。经反复研究中发现,公司使用的磨铅芯原料的设备太落后了,这种近乎原始的工具很难生产出好铅芯,但当时的市场上还没有磨铅芯的专用设备。经过几天的苦想,田亚川忽然想起他在搪瓷公司工作时使用粉碎搪瓷原料用的球磨机,同样是粉碎打磨原料,也许会有异曲同工之处。随即他开始组织人力反复设计改进球磨机。经过多次改进,用球磨机打磨后的石墨强度明显提高,铅芯的浓度、滑度、硬度也都有大幅度改进。当年,公司铅笔产量大幅提高,利润也增至9.7万元,提高了2.7倍。

  创立品牌——“天坛”走出国门

  从1951年开始,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公司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由于公司当时与上海的一家私营公司合作,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的都是贴牌的上海公司的“鼎”牌或“好学生”等,上海公司在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使用商标时设置了许多限制。这让田亚川一下子警醒: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兴旺,就必须有自己的名牌。1952年春天,田亚川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公开征集求商标图案,最终在640多个应征图案中,最终选定了“天坛”为注册商标。

  田亚川成立了科研室,下设铅芯、粘土提纯、油漆、机电等四个科研小组。除了质量,改进铅笔外观和增加花色品种也成为攻关重点。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钻研,科研室终于试制成功了六角抽条铅笔,新产品图案大方,花样多变,透明反光,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天坛”牌铅笔一炮打响。

  闯出名堂的“天坛”铅笔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产量一度跃居全国同行首位。但田亚川并未就此满足,他一直有个想法:出口。为此,田亚川特制了样品盒,和销售人员一起到天津进出口公司推销。最初工作人员得知田亚川是来联系铅笔出口的,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但是当田亚川将铅笔样品拿出来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图案新颖的铅笔产品震住了,大家都不敢相

  信这是国货。没多久,田亚川接到了进出口公司打来的电话,“立即订购一万罗的‘天坛’铅笔”。就这样,“天坛”铅笔终于闯出了国门,成为新中国国产铅笔首批出口的产品。

  承包经营——68岁再写辉煌

  田亚川说,从1950年他首次出任铅笔公司经理开始,到他最终离任共四十年间,他曾任过三届铅笔公司经理,其中最为轰动的一任莫过于第三任,他以六十八岁高龄,竞聘承包国营大中型企业——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

  据了解,1984至1986年期间田亚川退居二线,此间铅笔公司效益大幅下滑。1987年,哈尔滨市轻工局准备对企业推行承包经营,并公开招标。铅笔公司的一些职工盼望田亚川能再次出任投标,纷纭登门劝说老经理,轻工局一些老同志也向局长推荐田亚川。

  因为难以割舍对铅笔事业的热爱,68岁高龄的田亚川毅然决定投标!

  田亚川投标的标的额超出对手一大截:1990年要实现515万的利润目标,将超过铅笔厂最好水平。1987年9月14日,田亚川与哈市轻工局签订了三年经营承包合用。承包期内,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实现了历史空前的高额利税、高额出口创汇、高额还贷、高额职工增收。

  三任三捷,凡任必兴。田亚川在与铅笔结缘的四十年间,将“天坛”铅笔送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记者薛婧 韩丽平


200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