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轻工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从消费品供应短缺到世界轻工生产大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的中国轻工行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
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大国地位确立
轻工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目前,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行业出口产品单价有所上升,出口效益的增长快于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轻工产品的生产大国,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说。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现在轻工很多行业如家电、皮革、五金、家具、陶瓷、羽绒、制笔等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开始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例居次要地位。同时国有企业也通过改组改制,减轻了包袱,获得了资金、技术支持,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陈士能说。
如今,我国轻工业绝大部分行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大型企业集团以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已显现成效。新型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产权制度上,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新型产权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自愿组合,民主管理,互助互利;在管理上做到了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形式上实现多种多样。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据陈士能介绍,目前轻工行业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科研机构,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
随着我国轻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陈士能介绍,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我国轻工业检测方式和检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在标准执行方面,大量采用国际标准,部分行业的国内标准还高于国际标准。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近10年来,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崛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主要产业。轻工行业目前有97个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涉及27个行业,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市。
展会经济是轻工业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地方经济的另一个“拳头”。目前,我国轻工业展览每年800至900个,占全国经济类展览的45%。轻工展会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些展会还上升到国际同类专业展前三名的位次,如缝制设备展等已成为国际同行业第一大展。
我国轻工业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人数从972万人上升到1884万人。(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来源:新华社记者 刘菊花
2008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