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9日电(记者沈锡权)在当前险象环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有“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温州将如何应对?
面对困境推出“政策组合拳”
对数百万家生机勃勃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2008年是一个“坎”。能源涨价、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外消费市场疲软、土地价格飞涨、出口退税额下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降,这些不利因素的聚合叠加,使习惯于靠低价打市场、“船小好掉头”来谋生的温州中小企业一步步陷入困境。
一度盛传,温州30万家中小企业今年以来近20%停工、半停工和倒闭。而据温州市政府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据,到6月底,温州有8.1%的企业关闭或停产。而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的企业达到2500多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约四成。
一场前所未有的政府大规模“帮扶活动”在温州全面展开。市县乡镇三级领导分片包干,跑遍了全市6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点,总共梳理出1000多个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让困难企业轻装前进,温州市政府制定了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的一系列举措:
――对工业企业的技改贴息,从过去的3%-8%,再分别上调两个百分点。
——对传统出口生产企业,暂时亏损但有订单的,从下半年开始,在地方税收上给予适当照顾;
——对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经申报、批准可定期减免土地使用税,对整合重组企业使用原厂房的,免征租赁方面的房产税;
——市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目前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优质出口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周转资金贴息;
——综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建造标准厂房,让企业集体搬入。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对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也大有帮助
……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对目前制造业的困境,中央在政策上支持一点,地方政府在实际困难上帮扶一点,企业自己克服一点。而地方政府的帮扶最重要。”
创新、转型实现“浴火重生”
作为“中国制造”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基地,温州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温州的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在国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今年春节过后,曾经红红火火的温州制造工厂似乎“一夜之间”关停掉了很多,大街小巷都是有关厂房转让和出租的信息。
一场危机似乎正在温州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中快速蔓延。打火机则是“温州制造危机”的一个缩影。很多温州打火机企业因为无法承受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倒闭了八九成,从五六百家到目前的不到一百家。
然而,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周大虎说,尽管温州打火机企业数量减少了很多,但产量不少于过去,金属外壳打火机依然还占据全球市场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一组来自温州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出口打火机8031万个,出口交货值4893万美元,同比增长20.02%;出口打火机平均价格0.58美元/个,同比上升22.37%。
温州常务副市长徐纪平说,确实有不少的中小企业停产了,但是这些企业主动停产或缩小生产规模的居多,被动破产的只占小部分,有的就是“关了眼镜厂、做起了眼镜销售”。而且,关闭停产的中小企业多数是产品档次低、竞争中被淘汰“洗牌”下来的。温州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不是让所有“撑不住”的企业硬撑下去。政府的定位依然是“有限政府”,“政企联动”是为了引导企业升级转型,转变增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的困境,也是温州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机遇。
一些温州的传统产业正在谋求高端突围。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周大虎说,他们研发了一款针对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的高原型打火机,出口到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家。仅仅去年下半年,这款高原打火机就出口了两百多万只。不光如此,大虎打火机还投巨资对原有的产品进行工艺和设计上的改造,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经过工艺改造以后,价格翻了一倍多。尝到了技术创新 “甜头” 的周大虎说,“看似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打火机其实也需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更长久的‘活’下去。”
同样,奥康、冠盛、巨一等一些温州企业也以创新为他们的法宝。而且,跨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传统产业企业家主动“有保有压”、寻求新发展的路径。以冠盛为例,公司已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用于高新技术人才和设备的引进,董事长周家儒每年还从董事长基金拿出数十万元,对员工的创新计划进行奖励。现在公司创新硕果累累,产品品质已经接近德国、日本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周德文说,改革开放30年,温州大多数民企已完成了"量的积累",开始步入"质的提高"。温州制造遭遇的危机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只有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只有真正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取更多的附加值,我们的企业才不会变成跨国公司的附庸,才不会变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垫底的中国制造。
多管齐下积极破解“融资难”
“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考察了温州之后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温州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难。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温州市政府拿出500万元,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的比例,对商业银行2008年对温州中小企业增加的贷款额进行奖励。上半年,温州市经贸委还牵头举办了银企对接会,19家银行现场签出16.18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为温州28个上马项目解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同时,在中小企业的"倒逼"下,温州通过在金融业频出新招,使股权质押、固定资产成为“活钱”,积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一张多层面、立体状的温州式金融体系。
今年6月份出台的《浙江省公司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温州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出质登记(试行)办法》,把原本一直被忽视的企业"静态资产"--股权一举"激活"了。手中的股权可以质押获得贷款,为众多中小企业缺乏资金的多了条"活路"。
在工商部门推出股权质押办法同时,温州市房管局也出台三项政策,分别是集体土地厂房可抵押贷款、在建工程都可抵押贷款和抵押房产可转移抵押,这三项政策创新举措又为缓解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的路径。
有6000亿元之巨雄厚民间资金的温州民间资金一直十分活跃。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成为温州把民间资本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的一个尝试。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3012.05亿元,同比增长14.9%。7月起,温州全市当月新增贷款增速出现回升,8月、九月增速回升还在持续。
"逆风飞扬"鼓励企业“走出去”
温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认为,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趋紧成本增加等多重困难叠加下,外经贸发展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效扩大利用外资、加快"走出去"步伐。
“出口难”让温州不少企业不敢接海外客户的订单,“不接订单是慢死,接订单是找死”,由此造成出口增幅下降。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稳定增长,温州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对出口增长较快的生产企业的奖励力度,以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
8月初,温州还推出了《温州市2008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首次建立了温州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奖励资金,地方财政总共安排1.3亿元,扶持和引导开放型企业发展。
根据该《措施》,温州市重点扶持外贸企业做优做强,对于上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增长幅度列全市前50位的外贸流通企业,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列全市前10位的企业,给予10万到30万元不等的奖励。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温州民企还逆境求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战线推到新兴市场的家门口,推进民企国际化进程。
8月下旬,温州外经贸代表团正式与乌兹别克斯坦皮革协会、锡尔河州州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政企联手搭建了一个温州民企拓展中亚市场的新平台。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温州民企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一个工业综合联合体,落址在锡尔河州,将温州先进的轻工业技术引进到乌兹别克斯坦,同时合作开发当地的丰富资源,目标瞄准"中亚五国"这个新兴市场。
拓展中亚发展空间,成为温州民企"走出去"的新动向。而推动企业“走出去”,是多年来温州市明确的政策方向。
仅今年上半年,温州全市就新批境外机构32家,中方投资额3936万美元,同比增加80%,成为一大亮点。另据了解,为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温州市正在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建立和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支持体系、促进体系、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温州本土的跨国企业。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8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