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温州行业协会如何在企业困境时大有所为
自今年上半年起,浙江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出现困难。因银根紧缩,浙江200万家中小企业面临资金断链;因用工成本上升和美元贬值,温州有20%中小企业倒闭或半停产,其中烟具行业开工企业由六七百家下降到约50家。最近,中央领导人频频赴浙江调研,探寻中小企业的突围之路。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升级、治理体系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较多从政府视角出发,强调政府应该如何做。我们转换一下思路,着眼于民间力量的作用,在中小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的时候,处于“特殊角色”的行业协会应该做些什么?
行业性的公共创新平台
在低成本产业集群中,少数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协同竞争创新博弈是一种智猪博弈:即由少数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创新,中小企业模仿。智猪博弈的均衡条件一旦被破坏,就出现智猪博弈恶化。这种恶化表现为大企业的创新成果被模仿的小企业侵蚀过度,导致大企业的创新成本大于创新收益。其结果是大企业不再创新,小企业又无力创新,从而使企业创新陷入“囚徒困境”。但如果大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严格的保护或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模仿能力,虽然会塑造出几个名牌产品,但会使产业集群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升级受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建立行业性的公共创新平台。
温州市是我国市场体系发育比较完善、行业协会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之一。在温州市,行业协会所组建的信息和研发中心以公共服务方式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行业协会建立和运营的创新和服务平台,如温州市服装商会的温州市服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服装图书馆、服装设计研发中心,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以“中国鞋都”命名成立的图书馆、信息中心、技术学院、技术中心、人才中心和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等。另一类是行业协会组建但以公司方式运营的技术中心,如温州市模具协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的恒田模具有限公司和东海模具产业研发中心,致力于模具技术开发和行业人才的培养。
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方面,智猪博弈只是次优。温州行业协会的技术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既可以克服技术创新中的“搭便车”行为,同时又避免中小企业创新受困,这种行业性的有偿技术服务是达到低成本产业集群创新最优效率的重要路径。而且,这些创新平台面向会员,以市场方式进行运作,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
区域品牌的经营和管理者
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是出现品牌效应。品牌效应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促进区域内企业的协同效应并形成共同进化机制,以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区域品牌的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是最主要的推动者,行业协会是经营和管理者。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温州地方政府先后提出 “品牌兴业”和“品牌温州”,并要求发挥行业协会在品牌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这包括:行业协会帮助企业培育名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参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的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的评价和推荐,切实维护温州品牌的声誉,等等。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协助下,截至2008年6月底,温州已经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气之都”、“中国锁都”等38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鹿城鞋业、龙湾制笔、龙湾水暖洁具、永嘉泵阀、乐清低压电器等7个省级专业品牌基地。
温州行业协会打造区域品牌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申请集体商标。申请集体商标是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共有知识产权,防止区域品牌陷入“公地悲剧”的重要途径。集体商标一般由行业协会为主体申请注册,并由其统一使用、管理和保护,会员通过签署协议来共同维护和使用集体品牌。自2001年起,温州行业协会积极申请集体商标这一公共品牌,如温州市制笔协会、温州市服装商会、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永嘉教玩具行业协会、鹿城区眼镜协会、鹿城区鞋业协会等都申请了一个或多个集体商标。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这一“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可以增加效用,减少成本,强化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环境治理集体行为的协调者
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中,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治理的一大难题。国内外的经验也表明,在环境治理上,单靠政府的行政监管和财政投入不仅成本高收益低,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代治理运动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参与式地解决环境治理问题。
在温州环境治理的变迁中,行业协会逐渐成为治理主体之一。如在合成革行业中,针对合成革行业环保治污技术性强、治理工艺复杂等难点,温州市合成革商会以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方式有效治理“三废”问题。目前,温州合成革行业所有企业都已安装DMF废气净化回收装置,废气回收率达到96%。2007年3月,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中心投入运行,这是全国首例合成革行业的固废(残液)集中无害化处理。合成革商会对“三废”的治理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近两亿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在电镀行业,行业协会主要是通过打击非法生产和创建生产基地治理污染问题。在电镀协会的调查和协助下,2006年执法部门取缔大量非法电镀企业,使生产企业由1500家降到564家。通过整治摘掉了温州电镀业“环境污染重点严管区”的帽子,同时还争取到省政府破例特批2000亩土地用于电镀基地建设,在园区建立电镀污水处理工程,以实现集中治污。
在环境治理中,行业协会是一个特殊角色。作为行业社会责任的执行者,行业协会有义务承担社会管理职能;作为代表企业利益的俱乐部组织,行业协会既要考虑企业的当前利益又要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一点,行业协会在行业污染信息、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在协调企业集体行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桥梁作用
因信息不对称和转型期我国银行贷款的双重标准等原因,民营中小企业一直偏好民间融资。对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表明,在总资产为100万~500万元和500万~1000万元两种规模的中小企业中,需要向民间资金融资的比例分别为64%和55%。民间资本虽然推动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其高利率也构成了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
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许多行业协会意识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商会服务于会员并获得会员认同的重要方式,因而积极地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银行更加了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所在,通过商会所提供的信息来降低贷款风险。如2007年,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与温州市服装商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十一五”发展期间为服装商会会员企业提供总金额50亿元的新增贷款和贸易融资授信;建设银行与龙湾区鞋业行业协会签订协议,向“中国鞋都女鞋基地”提供总额为30亿元的新增融资和授信。此外,行业协会还联合银行,为会员的特殊需求不定期地提供贷款。
在银企关系上,民间商会的介入有力地促进了银企合作。首先,实现民间商会的组织协调与银行融资的优势互补。相比较而言,商会更熟悉会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通过商会提供的信息比企业自己提供的报表更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其次,商会担保可以降低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增加商会这一审批环节,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免除了银行对企业进行的市场调研和信用评估成本。从温州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银行与各种市场中介组织的合作可能是银企合作的新趋势之一。
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者
温州经济的特色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即温州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市场和原料都依赖于其他地区。随着温州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的拉开,区域性的比较优势日益明显。温州民间资本充足,但土地昂贵,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较高;欠发达地区土地廉价,劳动力充足,但资本不足。由于温州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对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依赖性强,因而区域间的这种差异推动温州资本和产业向内地转移。
为了行业战略性发展需要,行业协会积极谋求产业转移或建立产业基地。在家具行业,为解决原料价格上涨和成品价格下降,进军上游产业是企业寻求突破的路径之一。温州家具商会与福建建阳市签订了闽北温州木业基地的协议,建总规划面积5000亩的基地。借助于该基地,温州家具业将打通从原材料到加工,从家具、建材成品到销售整个产业链,这对提高温州家具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紧固件行业,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各地的招商会议和实地考察,成功地推动了温州坚固件产业的转移。2006年,温州紧固件行业56家企业在江西鄱阳投资11.6亿元,122家企业在江西万年县投资5.5亿元建设江南坚固件生产基地;2007年,温州坚固件企业迁移到海盐的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目前该五金城入住的温州紧固件企业就达426家。
区域间经济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生产要素的最大功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比较优势驱动下,产业的转移往往是自发的,但有可能是散乱的。温州行业协会的介入避免了产业转移中这一缺陷,使产业实现整体性转移和战略性部署。其意义在于:对转移出去的温州企业而言,不会面临产业链的断裂问题,温州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便利同样存在;对于接受地的政府而言,出现了支柱性产业和产业集群,有利于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机遇期
从历史上看,当区域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机遇期。在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市,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和声誉危机,温州商会得以兴起。当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出现困难是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既需要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又需要行业协会的服务创新,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对行业协会而言,正是因为能够为会员提供服务并协助克服危机,才能获得会员的认同而具有合法性。因此,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困境需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行业协会也需要借助于危机的克服以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由此而言,温州行业协会在推进企业协同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浙江甚至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郁建兴 江 华
(作者郁建兴系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兼主任、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江华系温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声明:《经贸实践》杂志授权新华网浙江频道独家发布,未经新华网浙江频道或《经贸实践》杂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杂志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新华网浙江频道或《经贸实践》杂志联系。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