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五环之下,圣火之前,奥运如期而至。北京奥运会将带来中国新一轮的经济腾飞。抓住奥运商机,先下手为强,中国商人早早就铆足了劲,加足了油,参与“奥运大餐”的分享。
贝发集团选准大餐中的“奥运会特许经营”这部分下嘴。在生产奥运福娃笔的过程中,贝发集团不仅大力推广奥林匹克理念和奥运品牌,为公众提供接触奥运的机会,激发奥运热情,也让邱智铭这个中国商人更加意识到身上的重担:“企业运作的成功与否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使命和责任。”
奥运会上的笔
2005年10月,宁波贝发集团的车间戒备森严,董事长邱智铭规定:所有工人吃饭都要在车间里进行,上厕所必须派人跟去,工厂里的事一个字都不能往外说,谁说出去,立马开除!
工厂内的加工场面非常紧张,职员进出要换工作服,不能带手机,除了上厕所以外,不能随便进出。职工出门要接受检查,严防工人把图片、样品带出去。
邱智铭如此神秘,到底他在加工什么?
贝发结缘奥运
邱智铭神神秘秘生产了二十多天,所有的货生产完后,一分钟不停,连夜送走。公司调派了很多人,装箱的,分箱的,装车的……每批货完了以后都要用红布盖起来,不能露在外面。
邱智铭对这批货的严密把守,高度重视,引发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并不是邱智铭故弄玄虚,2005年11月11日之前,这些东西真的不能见人。
邱智铭生产的是笔,有福娃标志的奥运笔。邱智铭忙了二十多天,就是在给北京奥组委生产第一批特许商品,在奥运会福娃标志没有发布之前,这项工作是严格保密的。有人跟邱智铭说:“放心吧,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发布会了。”
一听这话,邱智铭手心就开始冒汗:“当时只明确了一点,北京要启动一个特许商品的计划。但商品好不好卖,谁也没有底。因为没人做过市场调查,也不能做市场调查。”
之后,福娃的发布会一结束,北京城的各大商场马上开始行动,奥运商品正式对外销售。
邱智铭很高兴:“哇,不得了,所有人都在排队买东西,把我们几家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都卖空了。”
一天之内,所有的奥运商品全部脱销。奥组委着急了,马上给各生产厂家打电话,“救场如救火,你们谁还有存货,赶快补上。”可每个供应商都是按奥组委预计的数量生产的,多一点都没有,想要货只能回头再去加工。
电话打到邱智铭这儿,他乐了:“我们多长了个心眼,在自己租赁员工的住房里面,还放了200多箱货。”奥委会一听这话,比邱智铭还乐,有东西赶紧给我上。
后来这些货变成了救场。正是有了贝发的这200多箱货,奥组委才勉强应付完这场抢购热潮。
常言道:姜还是老的辣。邱智铭闯荡江湖多年,作战经验丰富,早就看准了市场行情,事先多生产了10倍的产品。到最后,别的产品都脱销了,市场上只有卖贝发的文具产品。邱智铭因此多赚了六七百万。
在商场上拼杀了十几年的老邱,和奥运会结缘却是阴差阳错。2003年,贝发集团在北京参加文具展销会,突然会场广播里的一则消息引起副总陈明宏的注意:“大概意思是北京2008年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在某某会议室有一个市场推广活动,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那个会议已经开始了,有点晚了。”
陈明宏并没有十分在意,只是在会议结束时和奥组委的负责人匆匆交换了名片,便回到了上海:“过了一个月,我突然想问问奥运项目的礼品是不是可以由我们承办,在一堆名片里寻找市场开发部副处长的名字时,桌上的电话响了,拿起电话,对方说我是北京奥组委。”
美国官司缠身
贝发集团是世界三大书写工具制造商之一,90%以上的产品都销往国外,2003年前国内市场上一个销售点都没有。奥运会成了邱智铭打开国内市场的好机会。
和奥组委接触后,双方都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合作进展得十分顺利:2004年贝发成为奥运特许生产商,邱智铭可以加工奥运产品;2005年贝发成为奥运特许零售商,邱智铭可以设点出售奥运产品;现在邱智铭想拿下文具独家供应商。如果这个拿下了,奥运会所有的文具礼品都要用贝发的。可想成为北京奥运会独家文具供应商,首先要拿出500万美金的赞助费。对于邱智铭来讲,贝发集团一年的纯利润加起来也就是500万美金。到底竞不竞标呢?就在邱智铭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贝发的笔在美国出事了。
听到这个消息,邱智铭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件事足以致贝发于死地:“电话里,对方说有人在告我们,我说告我们什么?对方回答‘337’,我又问337是什么,对方说是商业外观,总之我被说糊涂了。”
邱智铭后来了解到,337是美国特有保护本土企业、抵制进口产品竞争的法律手段。很多公司一听到337这个名字就脑袋疼,因为应诉的费用相当高,花几百万美金打一场官司是常有的事,而且历史上能在美国打赢337官司的企业凤毛麟角。如果贝发不去应诉,不光贝发这一支笔,有可能同类型的所有产品都不能进口到美国。这就不再是贝发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要牵扯到整个中国的制笔行业。正在为竞标左右为难的邱智铭,被这从天而降的官司,一下子给砸懵了!
邱智铭的脑袋像被灌了蒙汗药,竞标的事在他的脑子里似乎渐渐模糊了,他心里头很明白,独家供应商对自己来说是打开国内市场难得的机会。可现在的他已经焦头烂额,顾不上其他了。
邱智铭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这支侵权的笔上。这支笔,在美国当年只卖了几万美金,用上百倍的钱去打官司,坦白说,邱智铭也心疼。可要是放弃打官司,自己辛辛苦苦在美国打下的市场就烟消云散,贝发集团垮了还谈什么竞标供应商?邱智铭最后一咬牙,打!
邱智铭的官司引起了整个商界的关注,贝发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只身挑战337的民营企业:“我们这边每天晚上都跟他们的美国律师开电话会,由于时差带来的问题,我们熬了无数个通宵。”
邱智铭和美国的很多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交流探讨,大部分的律师认为贝发很有可能胜诉。邱智铭最终选择美国华盛顿的一家高级律师事务所应诉,一个月以后从美国寄来了一张账单:“美国律师费用是按700美金一个小时来算,每个月的账单都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参与人数的标准来支付,所以一个月就耗去我们几十万美金。”
成为独家供应商
邱智铭每次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账单,他心疼一个月几十万美金,这就好比拿小刀在一点点割他的肉。可看着看着,邱智铭乐了。
一般337案子的双方都要花费巨额资金,通常起诉方花费的是应诉方的几倍,也就说邱智铭花10万美元办的事,美国的公司要花掉几十万美元。
邱智铭来了个四两拨千斤,虽然自己的消耗也不小,但总要比美国文具公司少很多,他和美国文具公司打起了持久战。几个月过去后,高额的费用让美方的公司也开始有些吃不消,最终美方公司提出庭外和解。
邱智铭从中国飞过去:“就在美国洛杉矶附近的机场宾馆,他们包了一个房间,很强势地告诉我什么市场不能卖,什么产品结构要改,什么颜色不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很多条款,都要答应。我说这不叫庭外和解,分明是给我下通牒,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谈了。”
邱智铭强硬的态度,让美方公司感到出乎意料,他们只好重新准备,下午继续谈判。
最后的谈判以模具不用修改为结果,邱智铭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时候,邱智铭重新把目光聚焦到北京奥运会,当他在董事会上再次提出要竞标奥运会独家文具供应商的时候,他的提议遭到了董事会的强烈反对。有人说邱智铭纯粹是想出风头,有人说邱智铭是败家,刚刚花了120万美金打官司,现在又要拿出500万美金去竞标奥运文具独家供应商,对于贝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面对董事会的种种非议,邱智铭的想法毫不动摇,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参加竞标。邱智铭算是给自己断了后路,可最终能不能获得奥运供应商的资格,邱智铭心里也没有底。
邱智铭有两个压力,一是世界500强的某个企业想拿这个资格,二是文具比较集中的城市想联合起来拿这个资格。
邱智铭心里忐忑:“一方面给我们很好的信息,说没问题基本已经定了。一方面又告诉我们有很多的不顺因素,说资格是不是给贝发最后还没落定。”但是无论如何,邱智铭都在想办法要促成这件事。
国内的文具行业竞争激烈,群雄割据。但从来没有一个企业敢说自己占有市场的1%。这个时候贝发要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北京奥组委已经把竞标名单上交国际奥委会,先由国际奥委会初选,再由北京奥组委审定。就在大家翘首期盼的时候,结果出来了。国际奥委会已经选定贝发成为文具独家供应商。邱智铭一听,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眼睛马上亮了。
2006年3月28日,副总陈明宏兴冲冲地来到北京奥组委准备签约,可一进门,眼前的情况让他大吃一惊!
打开国内市场
陈明宏以为一切都准备妥当,“那天早上拿合同去奥组委签字,得到一个信息,对方说领导都没有签。”
一听到这个消息,邱智铭和陈明宏两个人都傻眼了。如果3月28日这一天,邱智铭没能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具独家供应商,那它就不能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的身份。
可邱智铭在还没有拿到身份之前,不但已经定了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和场地,而且连媒体和嘉宾的请柬都发出去了。
邱智铭给自己下套:“开始我们确定为4月3号上午,后来又推到下午,再后来又说得推到6号以后,总之这个时间一直不能确定。”
2006年4月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要举办奥组委的采购商大会,国内外大的采购商都将如数到齐,上百家知名媒体会对大会进行报道。邱智铭这天也会隆重登场,他想网罗住众商家的目光。
可现在的情况令贝发就要错过这样的时机,邱智铭非常着急,幸亏后来陈总告诉他签下来了。
那时大家都很开心。合同签了,可邱智铭一直都没有得到董事会的同意,如果没有董事会的集体同意,邱智铭就不能宣布他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的身份。为此,他已经在董事会上失败两次了。现在,他要三上董事会。
胆大的邱智铭将关键的董事会安排在4月3号,新闻发布会开始之前的一小时举行。 邱智铭做了最坏的打算:“我们公司拿一年的盈利,甚至两年的盈利去砸到这个项目,最后它的产出可能会是两倍三倍,但是也有可能全线失败。”
就在新闻发布会的前一个小时所有的董事都在决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邱智铭开玩笑地说:“正面我们签完字,反面就是白纸,我们在奥运期间以及奥运之后,贝发到底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变化,真是一无所知。”
整个新闻发布会做成了一个盛世,贝发得到了众多生产商销售商的祝贺。
贝发成为了北京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邱智铭的产品入驻了全国1000多个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店,而且在全国,邱智铭也拥有了630多家加盟店。邱智铭真正打开了国内的市场。
邱智铭说:“身为一个中国企业,与2008年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同行,这是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事情运作的成功与否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使命和责任。”
2008北京奥运会让很多中国企业走向了世界,可邱智铭却通过奥运会成功地打开了国内市场。以前邱智铭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今他是墙内墙外都芳香四溢,从中不难看出邱智铭不一样的眼光和智慧。来源:中国商人
2008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