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与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互赠纪念品
中新浙江网8月1日电 (记者 徐小勇 见习记者 何蒋勇)2006年,贝发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特许经营商、特许零售商和文具供应商三种资质于一身的企业。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具供应商,贝发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文具办公产品和服务以及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贝发集团长期以来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书写工具制造商,在北美和欧洲的笔类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到23.2%和30.2%,而国内笔类市场的占有率却不到1%。
贝发人正是希望凭借北京奥运会这块“跳板”,抢占国内文具市场的战略高地,打造中国文具著名品牌,书写中国文具的品牌论。
努力,成为外贸英雄
15年前,邱智铭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辞职下海。他凑了十几万元,带着二十几个人创办了贝发公司,主营制笔业务,定位于外贸加工工厂。
贝发从成立那天就坚定地选择了“国际化”,起初,贝发的产品只针对拉美、非洲等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因为欧美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贝发一时难以企及。
邱智铭的心中有一个“沃尔玛情结”:所有制造业者认为像终端连锁机构,沃尔玛、家乐福等等,是世界的主流,不进入沃尔玛,就算不上国际化。
1999年,贝发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技术改造和创新。2002年9月,贝发终于拿到了沃尔玛2003年的订单,从而打进国际主流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面向海外采购的文具业“外贸英雄”。
2004年,贝发出口总额为9670万美元,占有1.3%的国际市场,是中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6.7%。2005年出口额达1.2亿美元,占有国际市场份额达1.5%。
至今,贝发自有品牌产品已累计出口50亿支,营销网络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设立了销售点。其中在北美和欧洲,贝发在当地笔类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到23.2%和30.2%。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贝发被当地政府认定为中国的第一品牌。
在国际主流市场,贝发已与WAL-MART、STAPLES、TESCO、WOOLWORTHS等22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贝发确立了在国际文具市场的地位,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一年比一年高。
2004年的一场国际官司打破了贝发平静的国际梦。虽然贝发打赢这场国际官司,但邱智铭冷静地认识到,只要继续在国际市场上闯,类似的官司会接踵而来。国际贸易壁垒、汇率的波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被动配额的限制等也给贝发出了一个警示:如果你单独依赖国际市场是有很大风险的。
邱智铭经过审慎考虑,重新确立了发展思路:贝发将通过牵手北京奥运会,转战国内市场。
执着,牵手北京奥运
2005年,正值中国外贸企业多事之秋。贝发产品95%销往海外市场,身为这家国内出口创汇最多的制笔企业掌门人,邱智铭越来越感觉到生存压力。而国内文具市场作为一片富饶的掘金地,引起了邱莫大的兴趣。
要打开国内市场就必须要有影响力,邱想到了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贝发就会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
邱智铭最想拿下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因为这一称号不光意味着北京奥运会所有的文具礼品都由贝发提供,还意味着无数个在媒体和国内消费者面前露脸的机会,这正是贝发所需要的。
然而,形势一开始就对贝发集团不利。董事会对拿出500万美元竞标奥运独家供应商反应不一,因为这一数额几乎相当于贝发集团一年的纯利润,而赞助奥运的效果又是那么地难以预期。
董事会的反对让邱智铭的没有一丝的退意,对生性执着的人来说,这样的反动只能激起更强的动力。邱智铭一边抓紧时间准备竞标,一边游说董事会成员,他向董事们推心置腹:“如果拿不到独家供应商的资格,我们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邱智铭和董事会争议的焦点集中到两个数字上—27%和3500亿。董事会的观点是,在奥运会赞助史上,只有27%的企业能够赢利;而邱智铭则不断地提起国内3500亿的文具市场。
董事会和邱智铭各偏重一方,事实变得难以决断。最后,邱智铭将如何借助奥运创新业务模式、实现转型,做成一套详细的方案提交董事会,而历届奥运赞助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经典案例,包括洛杉矶奥运会上柯达富士之争、三星在汉城奥运会上的表现,都成为他说服董事会的有力依据。
这样的执着终于得到了回报,最后,董事会成员都在决议上签了字。
同样的执着,体现在贝发走向奥运的每一步。当时与贝发共同参与竞标的有数十家公司,包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八个月的竞标过程,奥组委的每一次会议都会在这些竞争者中激起阵阵波澜,其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
竞标成功后,据奥组委反馈回来的信息,执着恰好是贝发获得青睐的一个原因。自1993年成立,贝发便心无旁鹜地做着一件事情—制造文具,而且是文具行业中的书写工具类产品。即使是在当初江浙一带炒房风盛行,很多企业因投资房地产赚得钵满盆满时,贝发也不改初衷。
坚持,打造中国名牌
成为文具独家供应商之后,贝发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当初的不到1%上升到8.4%,这在国内近十万家文具制造商中,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作为隐形冠军的贝发集团就此走上前台。
贝发联合国内50余家书写工具生产厂商,达成了供货合作协议,打造“奥运主题”专馆。这一专馆通过向全国文具用品经销商推出超过2500个包括奥运产品的新产品,将奥运商机正式引入文具产业。
自2006年成为北京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至今,贝发的品牌知名度从不到3%提高到30%。这让贝发吸附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优秀资源,目前为贝发贴牌供货的供应商已达80多家,其奥运特许加盟店的数量也已经过千。
对于贝发而言,赞助奥运并不只是在商品标签上加个“中国印”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贝发的整个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
竞标成功到开始供应产品的8个月里,贝发集团开始遍访行业内那些有实力的制造商,并专门开了几次推介会。这时候,奥运独家供应商的身份显现了它的巨大威力。仅是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奥运项目启动仪式上,贝发便完成了几个亿的签约项目。
贝发积极寻找具有相似目标客户的非文具零售终端,与之合作。2007年1月,贝发牵手拥有60多年历史、下辖众多门店的安徽新华书店,为顾客提供“一站式”采购。以前为安徽新华书店文具摊位供商的几十甚至几百个供应商,现在都被贝发一家取代。
贝发计划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建立1000家左右的贝发品牌门店,未来5年里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贝发集团在2007年1月推出连锁加盟计划,推出不到两个月,便已经有200多家加盟商加盟。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贝发对加盟商的承诺:“在奥运之前投入2.5亿元用于市场推广,建立全国267个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每个配送中心可以覆盖周边3平方公里的物流配送和服务。”
贝发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外包全部物流作业,依托中外运强大的物流网络,能使贝发在12-48小时内全面覆盖国内256个城市和100个百强县的分销商,还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对零售店进行直接配送。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问题。
在原有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上,贝发集团又斥巨资建设新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都能够做到实时查询,实时分析,以便做出最及时和准确的决策。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每个分销商的出货情况、外运的仓库库存,还能每周汇总一次零售店的销售情况,并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生产、配送。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贝发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加快了贝发开拓国内市场的步伐。随着北京奥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也进一步提升了贝发在全球的品牌地位,贝发通过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丰收。来源:浙江新闻网
2008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