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谁动了出口企业的“奶酪”

  ●出口一旦大幅滑坡,将对国内企业、产业和宏观经济形成全方位冲击。而许多困难和问题光靠地方和企业本身无从化解,相关政策选择需增强预见性和灵活性

  盛夏,中央多位领导同志分赴沿海密集调研,宏观调控成为全社会热议的一大话题,外贸出口更是备受注目。今年,全国出口增速节节回落,据海关统计,6月份出口增长17%,自2月后再度跌破20%,以致有人惊呼“外贸拐点显现”,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纷纷歇业、停产、倒闭。出口,经历了入世以来的一路风光,开始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局。

  谁动了出口企业的“奶酪”?

  “强调控”意在“促转型”。在国家一系列宏调政策引导下,近两年外贸、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贸易顺差过度累积的现象有所缓解。比如,通过下调出口退税率,使“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受到遏制。这些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供了契机,是各方乐见的。然而,今年经济形势尤为严峻,国内外不利因素叠加交织,不确定性加大,外贸既要服务于“两防一紧”的调控大局,又要保持一定增长,殊为不易。对于集中出台的政策组合拳,究竟企业能消化多少?还能承受多少?自我调整的余地大不大?退税率会不会再调?升值是求稳、加快还是一步到位?政策面对出口是扶一把还是压一下……一连串问号,考量着宏观调控的节奏、力度和方向。

  外贸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举足轻重。去年我国出口依存度升至37.6%,出口占总需求的约35%,并密切关联投资和消费。目前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逾20%,直接、间接吸纳就业逾1亿人,占全国城镇就业者近1/3。出口下降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大幅滑坡,将对国内企业、产业和宏观经济形成全方位冲击。多事之年,许多困难和问题光靠地方和企业本身无从化解,相关政策选择需增强预见性和灵活性,避免内外因双碰头,在抗通胀与保增长之间找好平衡,防止经济硬着陆。例如,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维持基本稳定?出口退税率是否不搞“一刀切”?货币政策是否应刚柔相济、适度调整?其他贸易政策是否重在平稳连续,并使预期更加透明?这些都有待在调控中谨慎权衡、择机决断、及时完善。

  微观是宏观基础,企业是市场主体。出口减速的信号警醒我们:在推促经济转型的同时,政策超调的风险绝不亚于缺位。实现又好又快,千万别漠视企业手中的每一块“奶酪”。来源:和讯网


2008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