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我国贸易形势最新动向

    一、外贸政策调整,收紧加工贸易
 
  随着近年我国外贸顺差大幅攀升,外贸政策重心转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
 
  加工贸易相关政策调整相继出台,包括调低及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及限制类商品目录等。2003年10月,我国政府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了3个百分点。
 
  此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十分频繁,集中于钢材、水泥、焦炭、肥料等“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退税率整体水平持续下降。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到服装、鞋帽、玩具等2000多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普通出口商品。同时,国家对一些“两高一资”产品还开征或提高了出口关税。
 
  此外,已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被陆续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6年,有804个海关编码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到2008年,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商品数量猛增到1816个。目前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也高达1853个商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内地收紧加工贸易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并加强在清洁生产和环保方面的规定和执法力度,对中国香港公司在内地的加工业务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珠三角港资企业影响最大。
 
  二、增强品牌开发能力,应对成本攀升
 
  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同时,土地、电力、用水供应紧张,环保标准高,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等成为珠三角等地的普遍现象。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工合同法,强化了员工的保护意识,也被认为是推升企业用工成本的一个新因素。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民币升值10%,会导致中国GDP降低1.46%,就业岗位减少140万个,商品出口降低8.10%。过去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84%的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5%~10%。
 
  央行对1000多家出口型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对汇率变动承受能力”的调查显示,以纺织业为例,在2007年四季度对相关纺织企业的调查中,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居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中的前几位。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已超过印度等国;而汇改以来,中国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以纺织企业为例,部分纺织企业通过自己研发或嫁接先进技术等方式,增强品牌开发能力,由原先的贴牌加工生产转向品牌设计和研发合作。调查显示,目前约1/3的纺织企业把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作为经营策略。而大部分纺织出口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分摊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长三角区政策执行较好,发展相对乐观
 
  近2~3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汇率调整等因素,导致长三角区台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30%~40%。但长三角区企业起步比较正规,在员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支付加班费用等方面,执行得比较好,当政策调整时压力不大。
 
  尽管如此,整体上长三角的出口同样面临内外因素制约。上海市统计局3月的报告中显示,长三角地区外贸出口增幅自2006年以来连续第3年回落。来源: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2008年06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