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已集聚了31家“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总部,这些在家乡“发家”的企业,“搬家”至上海后,成就了“大家”风范。
一年前才将企业物流和营运中心迁至上海的宁波贝发集团,今日已尝到了甜头。董事长邱智铭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大批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但如何转型,很多企业边探索边彷徨。“我认为,若企业将转型看成是在新的地方获得新土地、买新设备、造新产品,那么未必要选择上海。若企业需要‘从硬到软’、‘从实到虚’、‘从竞争走向合作’,一定要选择上海!”
令邱智铭惊喜的是,上海对信息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竟如此之强。迁沪仅一年,贝发就成功地从一个文具制造型品牌基本转变为服务型品牌,在全国发展了2500多个自主品牌产品线,邱智铭说:“如果不是利用了上海的平台优势,难以想像我能如此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不仅如此,贝发去年在全国建立了千余个零售终端加盟店,华东、华南、华北物流群基本搭建,今年还计划在国内A股上市……“这种种速度上的奇迹,是到上海来之后才创造的。”
如果说贝发还是初来乍到,那么总部迁沪已有8年的杉杉,无疑更有发言权。几天前,郑永刚赶回浙江办事,却没有参加杉杉股份的董事会议,此举令外界颇感不解。事实上,早在半年前,郑永刚就辞去了担任11年之久的杉杉股份董事长一职。在他看来,他辞掉的只是杉杉企业三级架构中较低层面的职务,而在最高层面他依然是绝对的控制者———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转变,让自己从企业家变成了投资家。”
郑永刚的转身,得益于1999年那次大“搬家”。他记忆犹新,当杉杉想要搬家的消息传出后,一方面是非议纷纷,另一方面是各地招商抛来的优惠政策绣球,但郑永刚最终选择了上海。他说:“选择上海,就是看重了上海的人才优势,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总部迁沪后,杉杉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信息、资本、技术优势,实施从品牌战略向高科技战略的转型。目前,杉杉旗下的控股企业组成了服装、科技、能源、生物、投资五大产业集团,在境内拥有2家上市公司,并以资本为纽带,在全国形成了跨地域、跨行业的102家具独立法人资格的下属企业。
在沪设立上海管理总部的苏宁电器,则在上海率先推行其“蓝海战略”,主攻数码IT产品销售,实现从以多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提高单店经营质量和区域化作战能力。苏宁集团副总裁、上海总部执行总裁凌国胜说:“苏宁在苏浙沪共有连锁店180余家,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还强,苏宁在长三角的新品首发率、高端产品销售在全国都是最高的,而立足上海,就是立足长三角。”
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副秘书长周杰介绍,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由东到西,陆家嘴—淮海路—南京路—虹桥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园区的总部经济带。据透露,上海在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时,参照的是市、区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以及《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眼下已开始研究为引进企业总部度身定做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为国内外企业服务。来源:解放日报
2008年0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