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7日开始,台湾公司AcBel的东莞工厂已经陷入瘫痪状态。
据本报了解,该厂5000工人正在罢工,其中的2000人连续几天来一直在跟厂方进行交涉,其余3000名工人则在职工宿舍等待消息。罢工开始后,该厂25条生产线全部停产。
日立上海公司一位高管在接受本报访问时称,这些工人罢工的直接原因,是由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所引发的。他称,一是因为工人的工资水平未达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新劳动合同法规定,每周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但这些工人主要是靠加班费维持生活的,所以加班限制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三是厂方没有为工人办理基本劳动保险,这也是不符合新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的。
事实上,由于新劳动合同法引发的劳资纠纷问题,并不单单发生在AcBel一家。1月9日晚,AcBel的台湾母公司在正式公告中就称,这是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称,东莞的其他台企也受到一定冲击,但多数工厂的工人情绪较为平稳。
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常务委员张聪德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新版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台资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保险金申报以及加班费等都无法回避,对加班较为普遍的台资企业来说,经营成本将大大增加。张聪德称,以一年的成本计算,台商的经营成本会增加8%左右。
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原本已深受土地、水电、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之苦的台资企业,已经不堪成本增加,很多企业计划把工厂转移到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有的甚至会搬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展。
据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去年6月的调查,当地已歇业及计划关门外迁的企业已达522家。另据东莞、深圳、广州、珠海等台商的非正式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出口型外商,正准备或已关门,其中不乏多家台湾上市公司的大陆转投资事业。
而据汉邦企管顾问公司总裁史芳铭预测,今年珠三角将有约一到两成台资工厂关门大吉;自从新劳动法发布后,很多台商已赶紧重新回到教室,抓紧时间学习如何开源节流。
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包括采购商)对政府选择在1月1日(即春节前夕)实施新劳动法叫苦不迭。一位日企负责人就认为,1月1日是实施劳动法的“最差的时机”。
原因在于,台资企业多是代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此类企业雇佣的又多是农村劳力,他们很多人会在春节前选择临时返乡或跳槽。这就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台湾工厂,都会在每年春节前后面临劳工短缺的情况。对它们来说,无论是新招工人还是临时停工,都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一旦工人的劳动成本上涨,马上就会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对采购商也会造成影响。
不过,也有态度积极的台企,比如富士康公司。该公司在深圳拥有数十万工人,其每小时工资才合60美分。面对即将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富士康与数万名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评论认为,这比华为赶在新法实施之前买断工龄的方案显得聪明得多。来源:联合早报
2008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