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亚太区合伙人简思华称,以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600亿美元预估,其中将有超过5%的份额投向欧洲。
欧洲作为中国企业向往的投资地点,其拥有成熟的市场,消费者数量接近5亿。与此同时,人们还看重欧洲企业先进的技术与研发、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及欧洲公平透明的商业法律法规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事实上,欧洲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上述条件对中国企业更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就技术而言,根据商务部2006年年度报告,对于中国而言,欧盟是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去年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占国内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近40%,这一数字几乎等于中国从日本、美国技术引进的总和。
而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更是让中国企业看到了惊喜,那些并购额在数千万欧元的企业,由于规模小、投资不大,但因其技术先进或管理成熟或市场巨大,对中国企业而言,能够迅速获得其急需的能力。
每年在欧洲都会有大量的工厂破产或濒临破产,相比前两年高调的收购,中国企业现在常常是悄悄出手,迅速整合。
在意大利著名的纺织业重镇普拉托,中国人在那里掌管着超过2000家企业,而意大利南部的较不发达地区也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热土,仅在西西里,就已经有超过1200家中国企业,去年中国的摩托车企业钱江集团接管了近百年历史的当地公司贝内利。在德国,中国企业也遍地开花,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不仅仅以贸易为主,收购同行业厂家、收购部分股权或者收购破产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尝到收获的果实。
不过除了热门的投资地以外,一些后起之秀也显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西班牙、瑞典等地,中国企业成为活跃的收购方,而在新兴市场东欧,中国企业的动作更是频繁。数字显示,2006年瑞典外国投资最大的增长来自中国和印度。在瑞典的中资企业以中兴、华为、北欧五矿等为代表,德勤预估,到今年年底中国可能超过德国,成为瑞典第一大投资国。
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也是意义不同寻常,这些国家为来自中国的投资者提供了廉价的基地和进入欧洲大陆市场的便捷通道。
但中国企业不可盲目乐观,卢伯卿发现,中国企业在投资欧洲时,由于准备不充分,常出现对当地法律法规掌握不够、对文化洞察力不够、对投资的规划不完整、对市场的了解不彻底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造成负面影响。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