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民企走出去的瑞典试验

  走出国门投资不是国企的专利,当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时,人们有期待,有担心。采访过浙商骆金星所领导的凡尔顿集团在瑞典的投资试验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了这种心情的现实根据:这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们的胆略和智慧令人赞叹,但是,一些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摆在那里,正所谓走出去容易,留下来难,过得好就更不容易。希望骆金星的试验能给那些正在努力寻找海外市场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发现市场空白点
  尽管是试营业,瑞典中国商贸城的热闹庆典仍然打破了瑞典名城卡尔玛的宁静。在9月28日这个精心挑选的黄道吉日里,在赞叹和非议中一路走来的凡尔顿集团董事长骆金星显然激动过了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他在说“金九银十”这个中国俗语时竟然卡住了,说了三次仍没说出来。
  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项目的了解。卡尔玛瑞典中国商贸城——这个为骆金星赢得知名度的项目的核心逻辑是:在瑞典建起一个“义乌商品城”,将中国产品辐射销售到北欧甚至整个欧洲。商贸城于2007年2月18日,由凡尔顿集团独立投资,是北欧最大的中国商贸城,规划有1100个摊位,目前一期已经竣工。具体做法是,凡尔顿建好基础设施,然后销售给其他商户。整个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投资360万元人民币即可得到以下这一切:一个投资公司——为投资者在瑞典注册一家注册资本为10万克郎(1克郎约合人民币1.1元)的国际公司,按照规定项目可由三方股东共同投资,由此,可以有机会获得三个瑞典永久居留权以及三家的团聚移民;拥有3处不动产的产权——位于卡尔玛中国商贸城的1个40平方米的商铺;位于卡尔玛的70平方米别墅公寓一套;位于杭州的80平方米公寓一套。
  这样一个投资模式为什么选择在瑞典卡尔玛而不是其他地方比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或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落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骆金星说,为什么敢在欧洲最高端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是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当初去投资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当然是这里有个市场空白点。他讲起去年来这里收购一个汽配企业时的发现:当地人消费的日用品中80%-90%是中国商品,但整个瑞典乃至整个北欧地区都没有中国商品市场。当地货源需从意大利和中东转运,这样一来,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义乌比相差好多倍。
  “为此,我们做了充分的调查。过去中国人走出国门,总认为是亲戚靠亲戚,或者是朋友带朋友就行了,很少主动去选择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今天富起来的中国人,腰杆应该硬一点,应该高起点、高规格到全世界寻找自己有投资意向的地方。因此,我们对所有欧洲的高端国家都进行了考察。我跟我的投资者开句玩笑,如果你有钱的话,把钱存在瑞士银行是最安全的。如果你要投资的话,把企业投资在瑞典是最安全的。”骆金星说。
  关于这个话题,除了卡尔玛的基础设施非常便利、气候非常宜人等因素外,骆金星喜欢说的是他的“商圈说”——“当初我以卡尔玛为中心,拿圆规画了三个圈,第一可以通过卡尔玛这个城市把它的商品辐射到整个北欧地区,包括芬兰、挪威、丹麦等国家。以卡尔玛为中心画了第二个大圈,可以把整个商品辐射到大北欧,如立陶宛、波兰等7个国家。如果再以卡尔玛为中心,画第三个圈,可以把整个商品辐射到欧洲。整个北欧地区有1亿人口,大北欧地区有2.6亿人口,整个欧洲有4.5亿人口。这么大的一个消费群体,就是我们选择瑞典卡尔玛的理由。”
  赢得投资地的欢迎
  个子不高、声音洪亮的骆金星为他的瑞典中国商贸城选择了一个相当吸引人的亮相方式:9月28日那天,他请来了国内的专业表演队助兴,卡尔玛省、市的政界、工商界名流、中国媒体代表团、入驻商贸城的中国商户代表团等约550多人出席庆典。
  瑞典本地及西方媒体对此项目表示了相当高的关注。在几个月前,多家世界著名的通讯社曾专门对瑞典中国商贸城项目进行过报道,如美国彭博新闻社还把它描述为新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经济全球扩张的一个符号。卡尔玛省最大的报纸不惜用整版的篇幅来报道“这个商业奇迹”。
  32岁的卡尔玛市市长约翰·佩尔松在致词时毫不掩饰他的兴奋,他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最近一次中国之行后的发现:“借着瑞典中国商贸城,卡尔玛在中国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了。”
  这个年轻的市长雄心勃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卡尔马市政府将继续和凡尔顿集团紧密合作,共同把商贸城建设成为北欧以及波罗的海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商城。”
  记者在商贸城开业的第二天由卡尔玛市政府举行的情况说明会上,找到了当地对商贸城如此热情的理由。那天是周末,市政府楼前的旗杆上飘扬着中瑞两国国旗,瑞典投资促进署及卡尔玛市政府的三位官员没有像平常那样去休假,而是破例接待了来自中国的30多名记者。
  “对凡尔顿这个项目,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欢迎。”卡尔玛市首席执行官罗兰·卡尔松说,尽管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但这个项目对卡尔玛市来说,很大,很新,我们欢迎投资,也需要变化。
  作为瑞典第三大城市,卡尔玛早些年其实有几家大型企业,后来都陆续迁走,于是,急需变化发展的卡尔玛和凡尔顿一拍即合。
  在卡尔玛市政府官员们的眼中,凡尔顿的瑞典中国城项目无疑能为卡尔玛带来巨大变化,除了增加卡尔玛的直接经济收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旅游人气外,还能提升卡尔玛在欧洲城市中的地位。
  商贸城项目大约能为当地增加800个就业岗位,如服务、运输等。卡尔玛市业务关系办公室部门负责人托马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卡尔玛的失业率是3%,800个就业岗位对卡尔玛的意义不可小觑。
  尽管目前“中国制造”在一些国家发生信任危机,但他们仍然选择信任凡尔顿。“中国有问题产品,哪个国家没有呢?美国不也一样?”在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提问时,卡尔松这样反问。
  骆金星自己很少说起凡尔顿与卡尔玛市、省乃至瑞典王室的关系,但是有很多细节在有意无意中被提及:比如他的商贸城中摆着瑞典国王赠送的礼物;他与瑞典王储的合影;再比如,今年2月18日商贸城奠基时瑞典副首相前来参加了破土仪式的报道等。这些细节并不能说明更多,但似乎足以向那些仍对项目持有怀疑态度的投资者证明,骆金星和他的商贸城受到了瑞典的欢迎与接纳。专程前来参加试营业仪式并实地考察的一位浙江商户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凡尔顿在当地有这么硬的关系,投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直面多重挑战
  到目前为止,卡尔玛瑞典中国商贸城进展还算顺利。商贸城展览厅仍未完工,他们把卡尔玛老火车站改造成约有250多个展位的小商品展示厅,从开业当天已开始试运营,主要商品包括文具、家具、五金、玩具、运动器材等。骆金星说,公司已在卡尔玛郊区处收购了一家酒店,在杭州成立了一家旅行社和贸易物流公司,专门负责安排考察业主、工作人员、劳务的国际来往和原材料、小商品的出口运输。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骆金星说,他更大的计划是,在法兰克福收购一家大卖场,在美国、非洲和中国建立若干商品批发中心,构建全球商品销售联盟。
  这是一个美丽的蓝图,如果变为现实则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因为种种原因,原计划正式运营的9月28日变成了试运营,而原定的首批约400名商户将一同进驻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一个投资项目,能满足经商、居住、移民三重需求,“很有新意,”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部主任马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它为中国小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其不再是单兵作战,而且也解决了商户的后顾之忧,“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到底最终能否实现,则对其后期的管理运营等具有很高要求。” 来源:李慧莲 中国经济时报


200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