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泰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远已扩大化,事情远未结束。”广东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局长陈立鹏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起诉美泰是企业行为,是否起诉最终决定权在企业。我们将与企业以及行业协会接触,进一步了解意愿。如企业需要,我们将尽力为企业提供法律和信息的支持。”(11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9月,美国的美泰公司公开道歉,承认此前该公司在全球先后三次召回,涉及3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制造玩具大部分是由于其设计失误,责任不在中国生产商。但由于道歉时间已相对延后,美泰事件对中国玩具,乃至中国制造产品的声誉造成了相当恶劣影响。在10月30日结束的第102届广交会上,玩具成交量大幅下降10.7%。不仅美国市场遭到阻击,欧盟市场也受到影响,9月份,广东对欧盟出口玩具1.8亿美元,仅增长2.7%,比1至8月增幅减少37.6%。
应当说,美泰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美方设计缺陷所致,不是中国玩具生产企业的问题。然而美泰的召回令所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引起了全世界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质疑,给中国玩具生产企业带来了致命的损失,致使大量玩具无法出口。虽然美泰已经就此事向中国的生产企业及用户道歉,但这一事件一方面严重损害了中国玩具行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
北京律师郝俊波表示,美泰的召回过错给中国企业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仅道歉是不够的。他希望中国玩具企业赴美提起跨国诉讼。通过诉讼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替“中国制造”声誉挽回损失。其实,起诉美泰,应该说是“迟来的回击”。早在8月初美泰第一次含糊其词召回中国玩具时,国内玩具生产企业就应该拿出强硬的姿态,至少可要求美泰就召回事件做出包括详尽数据在内的检验报告。
然而,纵观美方对中国玩具的数次召回事件,我们发现,这与其说这是个案频发,不如说这是美国“贸易外交武器”在特殊时期的试水。在国际上,经常有西方国家通过诸如反倾销、产品召回等手段对华进行制裁,但制裁所针对的国内企业往往又放弃自己的诉讼权利,能够意识到运用国际法来保护自己权益的企业极为少见。
因而,此次酝酿中的起诉美泰的举动,将可能成为国内以诉讼形式应对美国经销商产品召回的首个案例。广州一位律师预计,由于美泰已经就此事道歉,如果广东玩具企业提起诉讼,索赔金额可高达几十亿美元。当然,这场诉讼的胜算有多大?难度有多大?在具有浓烈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背景下,要这场打赢官司,也有较大难度:一是没有先例,目前还没有中国出口企业起诉美国经销商产品召回过错的判例;二是程序过长,与美国打官司,程序非常复杂繁琐。
虽然司法诉讼的时间较长,但一旦裁定美泰败诉,则企业今后将有可能被产品召回,索赔部分损失,同时抑制美国竞争对手滥用产品召回手段。如果不这么做,则企业将可能丧失竞争地位、丢掉市场。因此,起诉美泰是我国玩具企业展开的“中国制造”保卫战,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博弈。这一场官司不论胜败,却赢来了知名度,赢来了公信力,还赢来了在国内外市场上花上千万美元也难买来的“中国制造”形象。
其实,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贸交往的增加,国内企业也意识到了运用法律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上的重要性。2002年,欧盟打火机制造商集体起诉中国打火机制造商,并要求欧盟对其加征150%的反倾销税。这时,宁波新海等几家企业站出来,积极应诉,最后获胜,中国打火机生产企业不但没有遭遇反倾销制裁,反而为欧洲生产标准顺利接纳,宁波新海出口欧盟的打火机销量从此节节攀升,并于今年3月初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酝酿起诉美泰的行动中,国内许多律师十分积极,而玩具生产企业大多数选择了沉默。这说明,许多企业仍没摆脱“政府依赖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解决,同时,对美国的产品召回缺乏认识、维权意识淡漠、法律观念不强。进一步说,中国玩具企业今后遇到此类产品召回事件,只有抱团扭成一股绳,直接面对这些纠纷和摩擦,通过抗辩诉讼,才会更加了解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积累更多重要的应对产品召回经。 来源:邱林 光明观察
2007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