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平稳较快发展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将在三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日前作出上述表示。
影响一:世界经济稳中趋降一方面会使我国经济增速减慢,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我国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稳中趋降,美国经济放缓和美元贬值,这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外部需求减少有利于抑制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减少我国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有利于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关系,促进消费增长。
影响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格局有助于减轻我国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我国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空间。
近期国内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与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国际市场上石油、金属等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也导致我国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居高不下。2008年,虽然按美元计价的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稳中趋升,但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升值,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影响三:国际上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压缩我国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空间。全球的加息周期行将结束,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使得我国进一步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空间缩小,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受到限制。
在经济增长偏快和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利率是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但这样做会加速国外热钱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加大流动性过剩风险,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引发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等调控宏观经济,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来源:都市快报
2007年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