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匈牙利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匈中贸易额达到3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匈进口额为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出口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已成为匈牙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匈贸易为什么能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目前的39亿美元,主要得意于两国经贸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贸易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经互会解体,为中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体制改革之前,苏联东欧各国在经互会的框架内,进行生产分工,相互供货,但匈牙利轻纺产品供不应求,大量的轻纺产品长期通过政府间协定从中国进口。随着苏联东欧经互会的解体,原来的供销体系消失,使本来就不丰富的轻纺、服装、鞋帽市场更加匮乏。90年代初,中国的廉价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商品大量进入匈牙利市场,起到了填补空缺的作用。所以,当时几乎什么商品都能卖出去。甚至货物还没办完海关手续,已有人在持币待购,一出海关就被抢购一空。加之90年代初,中匈两国之间互免签证,为众多的个体华商到匈牙利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浙江、福建人为主体的大批华商便如滚雪球般地到匈牙利“淘金”。于是批发中国商品的市场应运而生,并且越做越大。周边国家的商人也为便宜的中国商品所吸引纷纷前去采购,使匈牙利成为中东欧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两国贸易额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此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大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体制新,经营方式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匈牙利体制变化后,国营公司消亡或萎缩,代之而起的是数量众多的小型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起步阶段,由于资金和实力有限,难以按照国际贸易的正规做法,大规模地进口批发中国商品,只能小批量多品种地进行批发贸易。做惯了国家贸易的中国国营外贸公司,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大部分逐渐退出了市场。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华商联手经营,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适应了这种变化,源源不断地把大量中国商品进口到匈牙利,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了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出口创汇,活跃了当地经济。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大增,使对匈出口获得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出口竞争力增强,中国在匈牙利的一些公司逐渐由进口服装鞋帽改做机械产品和小家电产品,以及跨国公司内部实行全球区域生产的分配策略,从中国子公司采购零部件增多,使得近几年中国对匈出口商品结构大大改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迅猛增加。
市场行情
服装鞋帽类商品市场饱和。
90年代初期,匈牙利服装鞋帽类商品市场为中国此类产品进入创造了大好机遇。
今天,随着匈牙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外国公司的进入华商公司大量经营的低档廉价商品已经过度饱和。而许多华商对此并无认识,仍在大量进货,以至造成货物积压、竟相压价、残酷竞争的局面。
在中国对匈出口当中,服装鞋帽类商品已由90年代中期的占70%~80%,下降到现在的只占40%左右。代之而起的是迅速发展的机电产品。据中方统计,机电产品已占对匈出口总额的46%~47%,而按匈方统计,已占70%~80%。
经营主体发生变化。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匈牙利投资设厂,随着其全球布点采购,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增多,进口中国商品的渠道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几年来,已由华商公司为主体,变为跨国公司为主体。如2001年匈牙利从中国进口前10位的主要是跨国公司,如NOKIA,IBMPHILIPS,FLEXTRONICS,ELCOTEQ,GE,SCI,AUDI,SIEMENS等。
匈加入欧盟促使市场加速变化。
2004年5月,匈牙利成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市场成为欧盟市场的一部分,其法律法规完全与欧盟接轨,市场更趋于正规化,市场规则更加规范,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进一步增强。这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商品质量可靠,且已创立了自己品牌的公司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即由目前的匈牙利和部分中东欧国家市场,扩大到面对欧盟25国,有5亿人口的大市场,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而目前仍停留在经营低档廉价商品,靠不正规的经营方式,以量取胜的众多公司,将面对严峻的考验:1)目前不正规的经营场所,不符合欧盟的要求,其存活的寿命是个未知数;2)入盟之后有些以前不受配额限制的商品受到欧盟统一配额限制;3)进口关税总水平有所下降,但是操作更加规范、严格、透明,反倾销措施也会随之而来。靠竟相压价,以低价取胜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
市场前景
转变观念,以质取胜。
无论是国内以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生产企业,还是在匈牙利从事进口并批发服装鞋类商品的公司,均应认识到:匈牙利已由10年前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对商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的买方市场。尤其是入盟之后,从商品的质量、档次、价格到市场的规则,匈牙利都按欧盟的规则办。所以,必须提高商品档次和质量,同时尽快走出不适应欧盟要求的不正规的经营场所,进入匈牙利的营销主渠道和正规的经营场所,按照正常市场规则操作,得以长期发展。
保税仓库加批发中心,继续发挥集散地作用。
中国出口到匈牙利的服装,鞋类商品一直是少部分销在匈国内,大半转销到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周边国家。匈入盟后成为欧盟的东部海关边界,这些国家的商人来批发货物就不这样方便了。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仍然存在。如何解决市场需要与商人批货不便的矛盾,使匈牙利继续作为中东欧地区中国商品集散地?建立保税仓库,在保税库里附设展厅和关外批发中心,不施为最佳方式之一。这样周边国家的商人们便无需再到市场的巴比隆(市场里的小商厅)去批货,而直接从展厅选样,从保税库里提货,就可保证货流畅通。
目前,在匈牙利的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在保税库进行批量免税批发的试运行。
打品牌,优化商品结构。
面对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西欧市场的保护主义,中国技术成熟,竞争力强的电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电信等生产企业,应加大开拓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市场的力度,拿自己的优质名牌产品来打品牌,建立营销网络,避开配额限制,直接进入欧盟市场。同时,应抓住有利时机到匈投资设厂(海信和夏华均在匈建有生产基地),制定长期发展目标,走质量和品牌之路,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匈牙利坐落于欧洲中部,地理位置极其有利,是东欧和亚洲国家的货物通往西欧的必经之路,边境的贸易和运输因而异常繁忙。匈牙利有能力在未来几年中将自己建设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只要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打品牌,投资设厂并提高质量和档次,中匈经贸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匈牙利—这个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集散地将焕发出应有的魅力。来源:进出口经理人
2007年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