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他们让世界改变了想法

    公元2007年9月20日,这是一个令中国轻工行业欢欣鼓舞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个总结五年来轻工行业科技工作的大会上,167项技术创新获奖项目的带头人走到台上,接受全国轻工战线职工的检阅。

    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些项目带头人在科学生产和创新技术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让他们成为行业中的耀眼明星。

    我国轻工业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历程中,带领企业,甚至带动行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带头人又何止这167人?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轻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发明家、技术能手、勇于创新的领头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

    甩掉“廉价货”的帽子

    经过近三十年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尤其是我国轻工制造业,有173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产量大,出口名牌却少之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甩掉“廉价货”的帽子,成为逆转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局面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不做外企的‘加工车间’。”现任上海海立电器总经理的沈建芳,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立下这样的誓言。

    空调压缩机历来被空调业视为核心。尽管中国空调器产量全世界第一,但自上世纪中叶空调业快速发展以来,其核心技术一直是日韩品牌的天下。随着全球家电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1993年,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方股东投资75%、日本日立家用电器公司投资25%,合资组建成立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工厂建起来了,可是核心技术却掌握在日立的手中。按照约定,上海日立每卖一台贴有日立商标的空调压缩机,必须给日方一定比例的商标使用费和技术使用费。由于空调价格战不断,压缩机利润逐渐减少,沈建芳曾多次请求外方减少商标技术使用费,但日方表示,这是知识产权,拒绝降价。沈建芳深深地感受到,没有自己的品牌,做外企的“加工车间”很无奈。

    建立自己的品牌。1996年,“海立”品牌诞生了。可是,核心技术如何解决?于是,沈建芳发动员工,响应“客户化设计”的市场呼声,大胆变更日方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将机种由原来的7种发展到300多种,大受市场追捧;同时,海立集团另起炉灶,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建立业内唯一的空调压缩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目前,海立开发的新品已取得核心技术专利69项,实现了从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向自主研发的转变。全球空调压缩机销售总量中,“海立”品牌已占到12%%,在国内更是占有75%%以上的市场份额。

    “低价不能打动美国的妈妈们,只有用创新才能撬开美国玩具市场。”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还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1996年,早已成为国内市场销售冠军的“好孩子”,开始计划将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去,最初的想法也是以低价取胜。“我们对中间商几乎报出了成本价。”宋郑还回忆,作为一家小企业,再便宜的产品也进入不了美国主流市场。“因为,所有的父母都不会给孩子买最便宜的婴儿产品。”结果,第一次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还未吹响就失败了。

    直到宋郑还自己设计出一款新童车,才有了转机。宋郑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商场里看到一对推着婴儿车的夫妇,用轻轻摇晃车子的方法哄孩子不哭。看到这一幕的宋郑还回到公司后,立刻着手研制,最终开发出世界第一款具备摇篮功能的婴儿车。

    结果这款婴儿车一进入美国市场,就受到美国家长的欢迎,销量一路看涨。接着,“好孩子”开发了延续产品——双人车。这款车面市之后,被称为当时美国市场设计最为成功的双人车。美国双人车市场80%%的订单都落到“好孩子”的手中。

    “现在,是我们喊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了。”在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看来,“竞争力未来增长的引擎还要靠被广泛认同的品牌,而品牌的魅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即拥有独立自主的专利技术,它可以支撑品牌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把牢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邢厚媛指出中国产品的出路所在。

    显然,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的中国企业并不孤单,而且越来越多。从海尔集团张瑞敏举起大锤砸向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到海尔产品行销全球;从天津中鸥王德明打破瑞士、日本钟表垄断,到抢占希腊机械表市场4%%的份额;从中国鞋业稳居世界产销量第一,到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在巴黎开店……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狂飙突进式发展的路线。

    叫板世界技术的“能工巧匠”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技术怎么样?在国际上占据怎样的位置?面对这个问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专家给出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中国的奥运军团一样,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能拿铜牌,部分优势行业的技术水平拿到银牌没问题,稍稍跷跷脚,金牌就到手。”

    面对国际同行的技术壁垒,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不简单,这是经过我国千万名轻工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才实现的。“目前,轻工行业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活动的专业人员约有40万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专家告诉记者,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轻工行业延续“中国创造”的神话。

    在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会现场,刚刚拿到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奖的航天表项目带头人——飞亚达公司副总经理李北带着喜悦的心情匆匆离开会场,因为即将用于“神州七号”飞船的航天用表正在进行超负荷检测。

    “神五”飞天,举国欢腾。在创造出诸多世界领先技术的“神五”上,一块小小的手表,竟创下两个世界第一。

    “神舟五号”归来后,航天英雄杨利伟向俄罗斯宇航中心赠送一块中国航天用表——飞亚达航天表。该中心的负责人在接受这块表的时候,拍着杨利伟的肩膀说:“你是第一个带着本国手表上天的人。”

    过去,航天表只能为航天员提供日常计时,而中国的航天表还提供航天员在起飞和着陆期间对航天服进行气密性检漏计时仪器的功能。这使“神舟五号”航天员的工作用表,不但达到国外同类手表的技术水平,还具备更加实用的航天仪器功能。

    可是,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一款具备顶尖技术的表,它的研发工作竟然是从技术人员在地摊上买的一本航天知识书籍开始的。李北告诉记者:“我们是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和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来搞航空表的。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完备的技术,就连产品的技术标准也做出来了。”

    对于神州飞船,我们有高超的技术来支撑;对于地里长的农产品,我们也有精湛的检测手段来保障。

    细心的消费者走进超市就会发现,现在国内的农产品也能做到形状、颜色、口感、质量保持一致的水准。这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已经拥有一整套严格的检测分拣系统。

    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创新大奖的农产品品质无损伤检测技术项目带头人——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杰文教授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实现无伤损监测系统产业化、规模化。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庞大技术系统群。同时,由于其引入信息科学领域中的高技术——融合技术,将多种检测信息有机融合,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全面的无损检测,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不只是科研人员的“专利”,也是展示工人力量的舞台。像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节能增效”技术能手侯永宁,不仅将土工膜制品一次成型率提高十多个百分点,还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像全国钢琴行业喷涂能手赵秀伟,不仅实现我国木料静电喷涂工艺零的突破,还攻克一道道喷涂技术的国际难关。

    就是在这些技术工人的努力下,中国创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高奏凯歌。如今,一台安装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飞跃牌缝纫机,身价一路飙升,竟然卖到一辆宝马的价格。

    如今,在中国轻工业的舞台上,讲到技术创新,比的已经不仅仅是新产品上的核心技术,而是生产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

    而在很多行家的眼里,具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特点的轻工企业和行业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在黑龙江,大豆生产实现了零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大豆身上的所有物质和生产中产生的所有物质,被‘吃干榨净’,变成上百种产品;在河北,味精厂实现循环生产,原来要扔掉的‘垃圾’,现在变成价值超过味精的‘金元宝’;在山东,华泰纸业以废纸为原料,形成年产12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国家节约大量木材;在全国,造纸行业所用的全部纸浆中,废纸浆比重已占64%,折合废纸量为3300万吨。”一位专家如是说。

    其实,中国技术叫响海外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是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具备输出世界顶尖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丰富养分。

    创新引擎的点火手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创建自主品牌,都离不开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思想观念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总开关”,而体制创新更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依靠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进入第二天,身为全国党代表的张瑞敏向中外媒体发布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企业的发展是在一次次体制和观念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如今,正在大踏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海尔,面临着新的变革。

    用张瑞敏的话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创新”。他认为,信息化时代,企业应该有三条标准,第一就是信息化管理;第二就是职业能力;第三就是可复制性。中国有大百货公司,但没有大连锁。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连锁都取决于可复制性。这个可复制性就融合标准化和信息化,所以对企业来讲,又好又快是一次革命,是在信息化时代使企业脱胎换骨的一次革命。

    “我们在后两项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过去主要在中国市场不觉得,现在拿到国际市场上就显得差距较大了。”张瑞敏语重心长地说。

    同样感到压力的还有亚洲最大的书写工具制造商、世界三大制笔企业之一的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

    作为一个行业的领跑者,邱智铭深刻认识到,目前中国制笔行业虽然制造和加工的总体规模很大,虽然拥有2500亿元人民币的容量,但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有国内市场的1%。“贝发要达到自主创新,首先必须自主建立体系化的发展战略,树立自主品牌,并对这个品牌发展、定位和后续的一系列规划拥有自主权;其次是加强自主研发,即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因为这是自主创新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第三,需要自主制造的体系,把好的图纸转化为好的产品;第四,自主论证,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和论证办法来抗衡影响和限制中国自主发展的有些发达国家所谓很先进的标准体系。”邱智铭制定了他的文具帝国发展战略。

    由此,贝发在国际市场率先走上自有品牌战略道路。“现在,我们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革新,持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建立中国最大的制笔工业基地,参与和正在参与制定各类行业标准,并且通过创新赋予产品文化,甚至通过创新变革产业的盈利模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邱智铭如是说。

    多年的体制创新得到丰厚的回报。如今,贝发平均每年有100多个新产品开发成功,年平均申请专利约100项,专利产品销售已占总收入的65%以上,自主品牌的经营业绩累计已达30亿元人民币,贝发商标在世界72个国家注册,而在美国,平均每个人一年用2.5支贝发笔。

    正是由于拥有一批又一批像张瑞敏、邱智铭式的企业家,还有他们所津津乐道的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和创新体制,才使中国企业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人浮于事的困局,摆脱本土企业短命的悖论,创出中国轻工业特有的经济模式——森林经济。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分布地图,它不以行政区域为分界,也不以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划分,而是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呈现于中国的版图——这就是中国轻工业的产业分布图。

    在这个版图上,深圳、苏州、上海、天津形成自行车产业区域;河北辛集、广东狮岭等地形成皮革行业十大产业区域;浙江萧山、广东吴川等地形成羽绒行业十大生产加工基地。自2002年向温州授予“中国鞋都”称号至今,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轻工特色区域的有60多个,涉及家电、羽绒、陶瓷、礼品、照明电器、家具、乳制品、日用杂品、皮革、眼镜、塑料、文房四宝、制笔、乐器等20多个行业,分布在浙江、山东、广东、江苏等十几个省区市。“有史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为一个行业划分出如此详实的‘势力分布图’,就连155年前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英国人,也不会想到,在155年后,中国制造业会如此发达。”中轻联的专家调侃道。

    告诉世界:我们来了“产量上来了,质量稳定了,市场够规模,资金也充裕,接下来干什么?那就去搅动世界产业格局,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一份海外报纸,打趣地描绘出中国制造业老总们的全球化发展思路。

    对!搅动世界产业格局,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原来,我们是引进一条生产线,造就一个产业链,形成一个市场。而现在,我们不仅可以整体输出工厂,还开始了对国外优势品牌的收购和重组。”中国建材轻工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郭朝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自主研发的水泥生产设备和玻璃生产设备已经实现“工厂整体出口”。“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遍及苏丹、沙特、巴基斯坦、越南、南非等国家。”郭朝民自豪地说,“由于我们的设备操作简便、价格实在、服务周到,深受海外市场的好评。在苏丹,我们第一年建了1个水泥厂,第二年就接到了6个订单。”

    如今,中国轻工业正逐渐成为全球行业的“中心人物”。“德国有一家生产风机叶片的公司,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可是由于经营不善,却面临倒闭。”郭朝民敏锐地发现,这家公司已经向德国政府提出破产保护。“机会难得。上!”通过协商,郭朝民果断做出决定,收购这家世界级王牌企业。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风机叶片队伍的一员,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作为研发中心,向国内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由此,我国的风机叶片产品在技术层面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创造’在风机叶片行业声名远扬。”郭朝民兴奋地说。

    如今,在国内的产业集群有了新动向,他们开始远渡重洋,在海外寻求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国家11部委也开始调动500亿元资金,为中国产业集群的“走出去”护航。

    在康奈集团总经理郑秀康的眼里,这是一个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海外发展的绝佳机遇期。去年隆冬,按照郑秀康的规划,康奈集团开始在俄罗斯建设远东康吉工业园。这个园区将引进制鞋、木材加工等制造业以及物流服务业等多家企业。与此同时,温州市企业投资的越南中建协力工业园和美国亚特兰大低压电器工业园也已顺利签约。

    也是在去年,海尔在巴基斯坦的海尔—鲁巴经济区正式挂牌成立,主要引进以家电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海尔借此能由家电生产商转变成家电产业链平台运营商,为入区的中资企业搭建巴基斯坦及周边南亚市场的跨国通道。

    如今,“中国创造”改变世界产业格局的步伐正在加快,人们在世界各地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品牌,还能看到身穿中国企业工作制服的“洋打工仔”正在忙碌地为每一位消费者服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和引导。在中国政府的扶植和引导下,中国轻工业二十多年,尤其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堪称全球最成功的典范。”长期从事中国市场研究的日本资生堂化妆品公司中国事务负责人斋藤忠胜先生,在评价我国轻工业的发展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就是正在成长的中国力量。如今,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中国迎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轻工人大踏步地向“轻工强国”迈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听到这样一个声音:世界,我们来了!来源:消费日


200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