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年内可能超过德国,还必须了解德国的经济。
德国经济发展有三个特点,即高速增长、社会福利市场经济和推行魔力四边形。所谓“四边”是指物价、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外贸经济平衡四个方面。目前,德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走高、高额财政赤字等问题。内部原因有德国的高福利、高税收和低投资、低增长等“德国病”。同时东西德合并,德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完成两德经济上的真正统一。外部原因则主要包括世界贸易增长停滞和石油价格动荡不定等。
2006年,德国经济增长的根基和活力扩大,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2.5%,创2000年以来最高增速,也是近十年来第二个高增长年。尽管欧元坚挺、油价在前2006年9个月居高不下,但德国出口依旧保持强劲增长。
据联邦统计局统计,2006年1至9月,德国出口6533.8亿欧元,进口5358.5亿欧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2.8%和18.1%,超过世界贸易平均增幅(8.5%)。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依然是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
德国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法国和西班牙,居第四位人口:8237万(2001年底),但是GDP与中国相近。1870年,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和美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又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超过法国,成为紧随英国之后的出口大国。早在2003年年上半年,德国外贸出口总值为3625亿欧元,其中74.6%的去向是15个国家,而中间只包含了5个非欧洲国家,它们是美国、日本、瑞士、中国和俄罗斯。德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仍然是法国,接下来是美国和英国。2003年,中国是德国第10大出口对象国。2003年德国前半年的对华出口总额为109亿欧元。
德国工业高度发达,是欧共体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德国是外向型经济,外贸额居世界首位,素有世界出口冠军之称,综合国力雄厚,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2万美元。
2000年,德国货物及服务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4%。德国之所以能够在出口方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产品本身质量过硬,其次是因为德国政府在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政府把出口担保和信贷以及海外投资担保和信贷称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具”。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工具”可以说种类繁多,比较著名的有“赫尔梅斯出口担保”和重建信贷局提供的出口信贷。德国政府还通过援助的方式来促进外贸。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每年预算60多亿马克,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但这些项目大多为德国公司所承包,或用于进口德国的产品。此外,德国政府还直接为一些出口项目提供财政补贴,还把组织企业参加展览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具”之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公司在战后复苏的基础上开始了规模化的走出去和跨国经营,国民财富迅速增长;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开始大批量走出去、创建跨国公司,将产品销向全世界;90年代,韩国人开始了同样的旅程,大规模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该是中国人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了。然而,“走出去”的过程并不顺利。虽然中国在需求和制造上已对世界产生显著影响,但中国企业还是国际市场上的新来者。国际市场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而是政治、经济力量综合博弈的场所。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同结果中可以看到,它们会遭遇到市场、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甚至无理由的歧视等各种障碍和风险。
通过实践,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十二大模式:
1)海尔安营扎寨模式: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2)TCL品牌共享模式: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斯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大大带动了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品牌的提升。
3)联想借船出海模式: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一个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 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
4)华卫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的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
5)长虹产品代理模式: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一种主要的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6)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国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为自身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
7)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中国企业这些年来,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中国目前已有上百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也包括亚信、搜狐、UT斯达康等一大批新经济的企业。
8)温州星火燎原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也出现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利用在海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网络,把中国的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如温州鞋、义乌小五金、温州打火机,分水中国制笔之乡等,产品燎原到全世界。
9)广阔天地对外承包工程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能排上名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桥、港湾公司等。
10)大有作为劳务合作模式: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11)和跨国公司联姻走出去: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都是外国公司走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甚少。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都进到中国来了。应此,我们有了现成合作伙伴,就在家门口。外国企业20多年来,特别是在来中国初期,全靠与中国企业结成三资企业走进来,为什么中国企业不能和外国公司结成三资企业走出去。
12)中国企业非控股走出去:中国现在有许多的企业资金充足,国家外汇储备也到达历史新高,但外汇储备只靠购买美国国债是不明智的。中国企业或政府的外汇资金可以拿出来,比如购买全球1000家最好企业的部分股权,不用控股,也不向我们有的企业那样国际化做得如此辛苦。这样一来,既得到了高于债券的高回报,还能进入国外企业的董事会,直接了解国外企业在世界各地的运作,增加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管理经验,风险还小得多。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互化”的过程,而不是与世界经济的单向融合。如果只被人家“化”,就会面临被“锁定”在国际分工底层的危险。只有立足自身,放眼全球,坚定地“走出去”进行“互化”,大胆开展跨国经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特色、确立优势,最终实现双向融合、共生共赢。中国企业要在世界上(包括中国)有竞争性,必须要走出去。中国企业欲逐鹿中国,需先征服海外将成为中国今后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据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其中,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驻外子企业近1000户,投资额占境外总投资的35% 中央管理的企业拥有境外投资存量的83.7%。有预测认为,境外国资控制的资产应在万亿以上,其中国有企业是主导力量。此日记TrackBack地址: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
wlog_id=1193498461786247
200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