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创新的思想引领。一个杰出的国家,需要创新的制度扬帆。一个奋进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科技保驾护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像天幕上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一个时代,开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一个肩负经济建设重任的行业,一个体现改革开放成果的行业,一个在生产生活中创新不息的行业――轻工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消费品行业复苏生长,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社会向前大步迈进,如历史的年轮见证着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俱往矣,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20多年时间里,由于指导思想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由于科技创新的步伐节节滞后,导致轻工业基础薄弱,基本处在手工合作阶段。直到1978年,国家和部管的66种主要轻工业产品尚不能满足市场供应,给人民生活造成许多不便。
俱往矣,伴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地不断探索演进,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地不断加快,国家逐步认识工业化发展过程,逐步调整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发展与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关系,逐步把轻工业科技创新推向经济腾飞的潮头。
俱往矣,在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下,我国轻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散到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轻工业体制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技术创新源源不绝,产品创新激流涌进,为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推波助澜。
看今朝,创新已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是时代吹响的“冲锋号”,是国家发展的“助力器”,是经济腾飞的“加油站”。
看今朝,日益创新的轻工业,已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细胞,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国内市场、积累经济建设资金、服务三农、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使命和任务。
看今朝,创新不息的轻工业,已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在创新中奋起进取的轻工业,在公平、效率与经济主导权的改革道路上,快马加鞭,带头引路;在刺激内需、拉动消费、扩大出口方面,带动“三驾马车”,飞快奔跑;在劳动就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演唱“大戏”。
在创新中披荆斩刺的轻工业,在风起云涌的资本运作市场,气势磅礴,大笔横挥;在火花四射的贸易摩擦中,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在节能减排的环保风潮下,奏起新时代主旋律凯歌。
在创新中自强不息的轻工业,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规划蓝图中,挑起重任,展翅翱翔。在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我国已从省份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跨越。在经济模式的创新跨越中,轻工业奔流不息,勇立潮头。
依靠科技创新,轻工特色区域经济唱红大江南北。在家具行业,广东中山大涌“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浙江安吉“中国椅业之乡”、山东宁津“中国桌椅之乡”、河北霸州胜芳镇“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迅速崛起;在制笔行业,温州――中国制笔之都、贝发――中国制笔城、分水――中国制笔之乡、文港――华夏笔都、丽水――中国制笔生产基地、宁波――中国文具之都、义乌――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上海――中国制笔中心不断涌现;在家电行业,顺德、青岛、合肥、慈溪、乐清等“中国家电之都”已成规模;在乐器行业,饶阳乐器之都、泰兴乐器之都、苏州中国古琴之乡、杭州中国笛子之乡、北京、上海、营口、广州钢琴生产基地气候形成……
依靠科技创新,轻工产业集群夺目长城内外。从2002年至今,中国轻工业集群发展已近百个,涉及皮革、塑料、家电、家具、羽绒、陶瓷、礼品、照明电器、眼镜、制笔、乳制品、日用杂品、乐器等20多个行业,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市。尤其在浙江温州,制鞋、电器、汽摩配件、打火机、剃须刀、制笔、锁等22个“国”字号产业集群,如同泉水喷涌而出。一个地级市拥有这么多“国”字号“金名片”,在全国、在世界、在社会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的。它是我国轻工发展的缩影,是我国轻工科技创新的印证,是我国轻工强国崛起的自豪与骄傲。
依靠科技创新,轻工业光芒耀眼五湖四海。在巴黎,中国自行车跑遍大街小巷;在伦敦,中国打火机摆进千家万户;在纽约,中国鞋遍布商场超市……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持续创新的轻工业,奋力加快结构调整,矢志进行产业升级,为我国轻工强国崛起,踊跃迈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20年来,科技创新助力轻工业向前进。目前,我国家电、电池、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啤酒、家具、塑料制品、日用陶瓷、海盐、打火机、玻璃器皿、灯具、文体用品、乐器、五金制品、羽绒制品等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全世界销售的大部分工业缝纫机、30%的空调、25%的洗衣机和20%的冰箱都贴着“ 中国制造”的标签。世界市场上销售的金属打火机70%产自中国温州,全世界每三双鞋其中就有两双是“中国造”,70%的牙刷和玩具来自中国,绝大部分微波炉是中国生产的……
20年来,科技创新助推轻工业向前进。在我国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中,创新不息的轻工业,彰显英雄本色,打得一片天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还为轻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1/4强;科技创新也让轻工业诞生一批中国名牌、世界名牌,目前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中,轻工产品占总数的38%,世界名牌排行榜里,活跃着中国轻工的身影;科技创新更让轻工小商品扬眉吐气,作为世界小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和“报警器”,我国出炉的“义乌小商品指数”,已经抢占行业制高点,主导定价话语权。影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指数”,是科技创新的化身,是经济发展的结晶,是轻工强国的象征。
20年来,科技创新助燃轻工业向前进。我国轻工产品从过去的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已经基本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数量猛增的同时,我国轻工行业生产技术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很多轻工标准已经开始和世界“对话”,一大批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不少轻工企业已跻身于世界级合格供应商行列,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家电、乳制品、洗涤用品、造纸、皮革、塑料加工、照明、电池等行业的技术及装备水平已达世界一流。在电池行业,为了改写过去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横行的局面,南孚、双鹿等国产电池挑起了重担,以科技创新开创“中国创造”的征程;在家电行业,我国已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海尔、海信、春兰、格力、TCL、创维等创新型国际化企业;在食品行业,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无菌包装技术、保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轻工业崛起,我们不忘那些制度创新赶潮人。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名扬天下,因为他是当时“中国企业承包第一人”。自他之后,企业承包纷纷拉开了序幕。1987年,“中国企业联盟第一人”――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张兴让更是名声雀起,因为他在短短3年时间就成立了“企业联盟”,并且,这个“企业联盟”横跨化工、棉纺、塑料、服装、家具、科研、商业7个行业28个单位,分布在7个省区的5个市9个县,产品销往18个省、市、自治区。这为后来我国企业并购指引了方向。
轻工业前进,我们不忘那些市场创新引路人。2004年,长虹总裁倪润峰“谢幕”。这位“教父”级人物,靠价格战在中国彩电业乃至整个家电业叱诧风云。他教会了后来者如何去征战市场,但他也一头扎进价格战的泥潭不能自拔。与倪润峰不同,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直推行价值战,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征战市场。1985年的一天,时任青岛市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挥起大锤,砸烂了76台存在各种各样质量缺陷的冰箱。这一锤不但砸出了世界的海尔,也砸出了中国轻工企业走向世界的创新之路。
轻工业辉煌,我们不忘那些技术创新接班人。长虹新帅赵勇已经把长虹带向技术创新的发展轨道;光明乳业新帅郭本恒狠推技术革新“新政”,渐渐地把消费者带出“回用奶风波”阴影;五粮液唐桥“接棒”,茅台袁仁国“接班”,两大名酒又将迎来一个创新新时代……这些企业新掌门人将书写我国轻工行业创新辉煌新篇章。
轻工业由散向整发展,我们依然记得,并购重组中的恩恩怨怨。今年以来,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纠纷不断升级,引起全球关注,无论最终谁胜谁负,该纠纷都可能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轻工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它教会了“一轮更比一轮凶”的并购重组企业一个创新理念:不光是眼前的品牌“单纯合作”,更重要的是以后长远的“合作竞争”。
轻工业由小向大发展,我们依然记得,科技创新进程中的酸甜苦辣。1987年,康奈总裁郑秀康在杭州武林门一把火烧掉了全部劣质产品,这把火烧出了温州鞋的国内品牌;1990年,俄罗斯的那把火,把温州鞋烧到了国际市场;2004年,西班牙的那把火,让温州鞋畅销世界。“三把火”烧旺了中国鞋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轻工人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让轻工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在“神5”、“神6”载人航天飞行的研制中,轻工人经过日日夜夜地奋战,风风雨雨地磨砺,终于研制成功载人飞船太阳能电池抗辐照玻璃盖片、星箭分离用电发火管玻璃密封插座、太空舱等离子显示屏用介质玻璃、氟塑料微型管及密封制品、抗静电编织套管、航天手表等20多种航天产品。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轻工业涌起的科技创新“一浪更比一浪高”。
轻工业由弱到强发展,我们依然记得,贸易摩擦过程中的悲欢离合。多年来,自行车行业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不息,家具行业笼罩在贸易摩擦的阴影下……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轻工企业并不气馁,一方面积极抗诉应对,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洗心革面”。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积极应诉下,打火机的反倾销案胜诉、电池行业迎来“337大捷”、自行车行业发表“萧山宣言”……科技创新树立轻工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信心,“一波更比一波强”。
从始至终,轻工业创新,肩负着经济建设的使命。从当初的艰难起步,到“量”的迅猛扩张和“质”的根本性飞跃,再至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苏南、温州模式,到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区域产业链形成;从紧锣密鼓的西部大开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奇迹般地复苏,再到环渤海经济区域带的形成和崛起……无论何处,无论何时,无论经济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都留下轻工业创新发展的轨迹。
从始至终,轻工业创新,肩负着社会发展的使命。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是巨大的能源消费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地球环境破坏和能源资源枯竭问题。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动力源泉。面对能源问题,国家制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轻工业在合理利用能源方面大显身手为,为完成国家“十一五”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拼搏创新,勇闯新路,在探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在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江苏等地,涌现出一大批循环经济试点先进企业和园区,如广西贵糖、五粮液酒厂、珠江啤酒、泰格林纸集团等。它们不仅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卓越贡献,而且还探索出节能增效的新路。轻工业为实现绿色无污染制造,皮革、陶瓷、造纸、酿酒、家电等行业的新工艺、新设备应运而生,水溶性涂料取代溶剂型涂料、洗涤剂无磷化、电池无汞化、塑料降解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与时俱进。轻工业为实现节能制造,变频空调、矢量冰箱、半导体照明、陶瓷卤化物灯、太阳能电池等清洁能源轻工产品如潮涌现,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轻工产品开发也锦上添花。
从始至终,轻工业创新,肩负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使命。十几年前,因为质量上的差异,我们为消费“日本造”、“德国造”、“美国造”的轻工产品而感到自豪。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轻工业不但可以为人民提供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环保家居用品等新潮产品,而且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外国造”比肩媲美。
新时期,轻工业创新赋予新的任务。在新的“起跑线”上,轻工业将成为推动科学消费的主要产业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轻工业创新迫切需要攀登新的高峰。在攀登高峰过程中,轻工业任务艰巨,必然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轻工传统产业,提升轻工新兴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轻工业创新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面对巨额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增多、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下调、多个轻工产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目录的新形势,要实现优化轻工产业结构,推动轻工行业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轻工业自主创新显得迫在眉睫。尤其是,在新时期,轻工业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全球化竞争,发达国家在关税、技术和环保方面设置的各种壁垒,将给轻工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时期,轻工业创新怀揣新的梦想。它必将随时代创新的脉搏一起跳动,随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起奋勇向前,随经济腾飞的这艘巨轮驶向美好的未来。创新将谱写轻工新时代华彩篇章。
创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创新大旗挥舞下,轻工业迎来辉煌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下,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的历史机遇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融合的历史形势下,持续创新的轻工业将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它的风采和光芒,不但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来源:消费日报
2007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