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纠纷增多,部分波及市场商品出口
7月份以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玩具被召回、牙膏被怀疑二甘醇超标、“大白兔”奶糖疑含甲醛,“中国制造”在欧美至东南亚地区均受到一定质疑。对小商品制造商而言,埋头生产的同时,要注重贸易环境、贸易政策的变化,研究消费者消费心理,扩大出口对象国。从长远看,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是小商品行业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二)国家积极进行宏观调控,期望促成食品类价格平稳回落
(三)“十一”黄金周将成为9月市场内销新的增长点
(四)新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不同程度影响到市场经营户的外贸经营
调查显示,由于多数经营户没有自营出口权,基本承接供货业务,订单与运输等服务均掌握在外贸公司与中介机构手中,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在前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外贸公司与中介机构层面,在外贸交易周期性轮回的作用下,这两项因素将由中介机构逐步延伸到经营户层面,并将在不同行业中以不同形式显现出来,影响外贸竞争力。 ——摘自《8月份“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评析》来源:义乌新闻网
2007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