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模式正成为浙商省外投资市场的经典“版本”。除山东、河南、吉林、重庆之外,这一次,精明的浙江人打算把义乌复制到北欧。
瑞典投资促进署向政府提交的工作报告指出,2006年瑞典外国投资最大的增长来自中国和印度。以瑞典为跳板,中国的投资者正在尝试把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推向海外。
把中国商贸城开到瑞典
从某种角度来说,瑞典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北欧市场的一大跳板。一位在瑞典城市卡尔马开饭馆的中国人表示,虽然目前他们只有一道中国菜,但马上就会在以当地菜为主的菜单里添加新的中国菜肴。
这只是这座波罗的海城市的6.1万居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1000多名中国移民做的准备之一,这些人将在一家商贸中心销售从纺织品到玩具的各种商品。这个价值10亿瑞典克朗(约合1.5亿人民币)的项目定名为瑞典中国商贸城,预计于9月开张,它将给卡尔马带来700个新家庭和一座280个房间的酒店。
投资该项目的浙江人骆金星“当家”的凡尔顿控股集团试图在卡尔马复制家乡义乌的批发市场。在义乌,有16万人在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做买卖。
2006年春天,骆金星第一次去瑞典,当时目的是去收购南部城市卡尔马的一家汽车配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商机:当地人消费的日用品,有80%~90%都是中国货,但是这些产品并不是直接从中国运来的——整个北欧地区都没有中国商品市场,货源需要从意大利和中东转过来。一个如此高端的消费市场,大量的日用品却经过三手甚至四手的倒卖,这就是很好的商机。“如果能在当地做个中国商品贸易城就好了。”骆金星说。
“其实,我很早就有在海外再复制一个义乌商品城的想法。欧洲的几个中国城不够成功取决于很多综合因素,但并非这个概念不可行。如此大量的商品需要在中国生产并运回欧洲,如果订购环节能够在欧洲人的家门口完成,能节省很多成本和时间。所以,在欧洲建一个中国市场一定是个好生意。”也正因为此,骆金星铁定了心要在瑞典建设中国商贸城。
据了解,较低的企业税,股息无需预扣税,再加上有力的控股公司制度使瑞典成为开展业务的最佳地点之一。
海外投资的“双赢”谜底
凡尔顿公司驻卡尔马的发言人钱小姐介绍,瑞典中国商贸城“位于瑞典战略要地卡尔马市,商业辐射三大商圈,即:瑞典、波罗的海地区、全体欧洲国家。商贸城总面积60万平方米,单套商业户型40平方米,主题功能分为:装饰工艺品区、五金工具/厨具区、鞋/箱包区、玩具文具区、旅游运动用品区等。投资“瑞典中国商贸城”,即可获得一家瑞典本地注册公司、“瑞典中国商贸城”商业店面40平方米、“瑞典世福别墅式公寓”70平方米及“中瑞杭州北欧风情”小户型住宅一套。
公司希望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地区和波兰的零售商人都吸引到位于瑞典东南部的卡尔马。商人可以在那里看鞋、包等货物的样品,并在那里下订单,而不用花10小时飞往中国。
而这一中国项目凸显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如何对所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产生经济影响。随着伊莱克斯公司和庞巴迪公司关闭了工厂,转到东方国家进行生产,卡尔马在过去10年中失去了1万个就业机会,根据2004年政府报告,卡尔马成了一个“陷入危机的地区”。
现在,中国企业正在帮助它复兴。去年,中国是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所获得风险投资的最大来源,193个项目中的32个由中国投资。2006年3月,瑞典投资促进署向政府提交的工作报告指出,2006年瑞典外国投资最大的增长来自中国和印度。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自2003年起,先后在上海、北京两地成立了办事处。中国也是该机构唯一在境外设有两个办事处的国家。在瑞典,中国企业还可以寻求另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的帮助。如国家产业与技术开发署(NUTEK)是瑞典工商业的主要政府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服务;ALMI公司为小企业提供在普通市场无法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过利息要高于银行贷款平均利率。
卡尔马市长约翰·佩尔松说:“这会对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很大作用,将使卡尔马闻名遐迩。如果管理和发展恰当,这将意味着资本和人员的流入,在经历了10年不景气后,将使整个地区受益。”
而这一项目帮助了中国商人把业务扩展到海外,中国的义乌商品批发在世界享誉盛名,瑞典的新“义乌”,无疑是为中国的投资客开辟了一条国际商道。来源:经理日报讯
2007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