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深两地“文博会”折射出的“人才短板”现象
经济学界有一种理论叫“木桶理论”,或称“木桶定律”。它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据此而得出“木桶原理”的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的横空出世、备受尊崇,自有其一定的道理。这里,我们无意探究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只是想借此透视一下文博会的“灿烂”与“缺憾”。
一言以蔽之,这个理论,非常符合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客商的眼光”与“深圳的绿卡”
尽管目前国内各类文博会多如牛毛,但,深圳文博会与义乌文博会,相对而言还是吸引了更多国内外客商关注的目光。不仅仅是这两大博览会“比邻而居”或均身居东部发达省份,而在于,除了共同的“国际化属性”,其较之传统总有创新和亮点。
进入“五一”长假,又一届义乌文博会落幕了。更注重“交易成果”的本届文博会无疑让一大批国内外的“文化饕餮者”大饱了口福。本届文博会上,我们不知道“17.5亿元成交额”具体的商品构成,但,有一种眼光却吸引着我们“观察的目光”。这就是:绝大多数参展的客商总是把热辣的眼光“盯”在创新产品上,他们的脚步也总是在“富有特色”的展位前——许多极富创意的新品成为客商下单的明星产品。本届文博会上,采购商不无一致地认同,除非特定市场需求,创意产品乃其首选。
“五一”长假刚过,又一届深圳文博会即将开幕。本届文博会,最引人眼球的怕是“深圳的绿卡”。据报道,与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频共振”,首届中国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将同期举办——届时,深圳将拿出3000个职位面向文化人才招聘,并推出“绿色通道”吸引高级文化人才入户深圳……
无论是义乌文博会上“客商的眼光”,还是深圳文博会上颇具诱惑的“深圳绿卡”,无不凸显并极尽张扬的传递着一个信息:文化产业“呼唤创意”并“渴求人才”。有一句话这样讲,“需求的就是短缺的”,人才,显而易见就是“文化木桶”上的那一块“短板”。
“文化产业不是集贸市场”
“成功的交易不能掩饰人才队伍的孱弱与苍白”。本届文博会刚一落幕,一位曾参加文化经贸论坛的专业人士就鲜明地指出,“创意产品的简陋凸显着灵感的短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人才的不足。目前,产业链的不成熟尤其是人才链条的‘短板’,从业人员特别是具有原创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但是义乌、深圳,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梗阻。”
记者手头有这样一个数据:在美国纽约,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而日本东京这一比例则更是高达15%。而目前的义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又能占多大的比重?同时,不仅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试问:除了“生产者”,我们有多少“设计者”?除了“制造者”,我们又有多少“创造者”?实事求是地说,许多文体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自己设计产品引领世界潮流的理念,手中的“精品”大多都是“舶来品”——境外产品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因此,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以接受外贸来料加工订单为主。反观一些规模以上企业,尽管也有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室”和“设计人员”,但总体水平不高。正如一位工艺品业界领袖所言,他们“往往只知道到‘器’,也就是操作层面的东西,却没有真正把握‘道’,即思想层面的创意”。仅仅停留在制作设计层面的文化创意企业,即使具备规模也不可能担负起引领世界小商品创意设计潮流的重任,只能是“见风使舵”,跟着广州、香港等地的产品设计潮流走。“化创意行业不能像集贸市场,谁都能进来卖东西,谁都能扯着嗓子吼上两声”。但眼前的事实却是,产业极低的“门槛”,让拥有资本的人随时“掀帘而入”。这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营造一个“创意人的生活圈”
作为一种推崇创新、尊重个人创造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它能够把个人的思想转化为产品,是一个“靠脑袋吃饭”的行业。因此,能够形成一种产业或使一种产业快速提升,需要“大师级”的人才。
分析我市人才匮缺的原因,这里固然有“国内尚无对口专业,尚难按图索骥、依照专业来找寻创意人才”的客观原因,但,实在难以排除这样“一个现实”,这就是:尽管这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但其薪资水平总体并不是很“高”。据某企业一位“白领丽人”讲,作为一种设计人员,她的年薪不过四五万元,而且老板告诉她这个薪酬在义乌算是“不低的”。此外,在难以找到“成手”的现状下许多企业不愿“培育培训”也是人才匮缺的一个重要成因所在。创意人才的匮缺,某种程度也反衬着“创意人圈子”的窄小与冷落。
创意人才的匮缺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义乌缺人才”,那从某种方面来说,反倒是一件“幸事”,但问题是,深圳缺、北京缺,上海缺。巡视国内大都市,无一不存在“创意人才”的巨大缺口。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对创造型人才的抢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地竭尽所能延揽人才,甚至陷入了互挖墙角的恶性循环。
发展文化产业,有创意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的活力,有人才才有提升的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创意要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才能得以实现。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要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对于义乌而言,一方面,针对人才竞争激烈的现实,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尽快制订更富有成效的“人才招揽”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更应该“高瞻远瞩”,舍得“花钱”,实施更加充满引力的“招贤”手段。记者认为,与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相关联的各有关部门及社会携手、营造一个独有的“创意人生活圈”,譬如组织一些“沙龙”、聚会乃至各种论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设计大赛、创意比拼或“点子竞赛”等等,或许更是一个“解近渴”的良策。
一个城市必须营造出一个创意人的生活圈子,没有这个圈子,这个城市就少了原创性与产业的深度创新。来源:21世纪文具网
2007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