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印度之行

    一个没有到过印度的中国人对于印度的知识多数来源于我们在中学时代教科书中所叙述的那些特征,而这些东西又多数是从历史文献中得来的,因为近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我们对于印度基本上是隔阂的,所以这些知识基本上是对印度过去,也许是几百年前历史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印度的了解逐步多了起来,但是,也由于中国的改革早于印度,发展要快于印度,因此我们对于印度是从不把她作为一个竞争对手和经济大国来看待的。因此,有时我们或多或少地被传媒左右而误导自己。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如果他要去印度旅游,那他将会带着什么样的基本印象而踏上印度的土地,无非是:印度是一个宗教传统深厚的国度,也是一个宗教骚乱严重的国家;印度是一个在人种学上被理解为欧洲人的地方,英语是他们的母语;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增长量可能比中国还要厉害,因此这还是个落后的国家;印度是一个基础建设薄弱的国家,经常会发生火车出轨,汽车颠覆的惨剧;印度是一个幻想地区霸权,气量小的大国,因此要和我们打仗……总之,对于印度,优秀的东西都是历史,现实的东西基本是负面的——这些都是教科书和媒体传递的信息。

    今天的印度果真如此吗?

    不久前我有幸接受邀请访问了印度并特别参观学习了印度的制笔业,感触很深。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印度!

印度印象

    从飞机上下来坐车进城,所看到的一些情景确实就是媒体所描述的状态,道路设施很差,交通次序混乱,贫民窟还是贫民窟,穷人还是衣衫褴褛。但是在富人区,情形完全相反。酒店是我所住过的酒店中最好的,其周边环境是我在全球各地都没有见过的优美。

    有人说,这正是反映出硬度两极分化的现状,也确实如此。

    但在与印度朋友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是没有被我们所重视的,因此有时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印度这样一个还不发达的国度,印度人还保持着这样的优越感?通过沟通我发现这种优越感并非完全来源于历史和文化,同样来源于现实。

    因为是同行,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印度一些最大的制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惊”:

    第一惊。印度工厂对中国同行如此开放令我们一饱眼福。主人带领我们参观了企业的所有技术和核心设备。他们并不害怕我们了解了什么,这反映出印度同行对自身在制笔业的发展中的地位的那份自信心,当然也是友好的举动。我不知道过去对我们的同行是否这样敞开过。

    第二惊。他们对制笔关键和先进设备的拥有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我浅薄的了解,我们国内同行没有一家达到这样的水平的。我们不愿意别人参观,并不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我们要刻意去隐瞒些什么。

    第三惊。印度企业在品牌推广的投入,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上都令我们心惊肉跳。通常情况下,一个印度的制笔企业全年的品牌宣传费用投入是销售额的3-5%。有一家年产一亿美金的制笔厂,全年在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金额是500万美金。

    第四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沟通能力之强让我们自愧不如。在一个讨论会上,某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轮番向我提问,既不畏惧也非常礼貌。想想我们自己,究竟有多少管理人员能这样做?如果在我们的企业安排这样的活动,结局一定很冷淡,他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命令让他们撤退,他们觉得这是老板的事情,与他们无关。

    第五惊。印度企业的管理层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和行业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对企业所获得的成就非常有自豪感。

    第六惊。印度的制笔业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行业,符合2/8分配的比例。印度制笔在2005年的总量为3.8亿美金,全部制笔企业大概在80家左右,其中80%的产量集中在不到10家企业的手中。

    最后一惊。印度的制笔企业掌握了一部分制笔的核心技术,这就是他们自豪和骄傲的根源。这对于我们还比较关注外观设计的现状而言,是一个非常近的,巨大的挑战!

    当然,印度的制笔业不是都好。比如市场容量不够大,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够高等等。

我的感想

    这两年我们确实发展得不错,甚至可以认为发展得比较快,连欧美企业也不得不重视我们,因此我们只把他们看成追赶的对象和未来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原来和我们处在一个水平线上,甚至落后于我们的国家或企业也在努力。因此,有时我们过于自信了,尤其是对印度的认识。

    当然,这不仅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连整个国家都这样。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召开了“印度峰会”,其议题就是印度经济能否并将如何在未来20年中保持8%的增长率。在回答会议组织者的问卷调查时,近400名与会者中只有4%的人认为这是可能的。在这个时间段上,中国才开始注意印度。一直到2005年,中国和印度的2004年经济数据双双公布,立刻引来欧美经济界嘘声一片。中国是9.5%的神话式增长,印度则突然冲上8.2%的高峰,名列第二。在印度的历史上,GDP增速只有三次超过8%。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用“巨龙入场,但留意大象”这样的词句来形容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而从经济发展的核心来说,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制造”和“印度服务”  (1990年至2003年间,印度
服务业对GDP增长所贡献的比重达到62%,中国仅为印度的一半)谁优谁劣的问题。

    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在这个时间,中国对于印度的了解还是非常不专业和不足够的。这种关注到了今年才逐步有了些比较专业的研究。    我查阅了  ‘些印度的基本数据,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从1991年开始,印度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促使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除了1992年和2001年外,印度经济增‘K率均高于5%,有6年高于6%,2003年度甚至达到了8.3%。印度的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321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602美元。同期,城市里生活在贫困线以卜的人口从30%多下降到20%,12年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从占农村人口的近40%降到  0/o以下,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电冰箱、电热器、洗碗机、洗衣机以及个人交通工具的销售年均增K率都超过20%,并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鞋袜、清洁剂和食用油等商品的消费市场之一。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经常项目的平衡状况良好,从2002年度起经常性项目转为赢
余,2003年度的经常性项目赢余了约67亿美元,2004年底外汇储备达到了1400多亿美元。通货膨胀方面,印度经济也还算健康。如果以1995年为100,2004年的通货膨胀指数也就169.9,年膨胀69%,刁;能算过分。

    关于印度社会的动荡问题是不可否认的。在到印度之前,我的理解也与大家的理解差不多,也是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但是印度的朋友提醒我,这些动乱几乎全部由印度的宗教问题引起,并也山宗教的方式去解决,它并不对社会的基础产生冲击。因此,可以说,50年来印度没有发生过危机社会基础的、来源于经济和政治的动乱。我个人认为,这个提醒非常重要和及时。

    印度的交通也是一个大问题。自从2002年年底印度开通首条地铁(城市轻轨)以后,印度人希望作为现代化进程重要标志之一的地铁项目大干快上。辛格也表示,新德里原有的公交系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德里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万众瞩目下,印度总理辛格为新德里地铁发出首车信号,“德里大学——克什米尔拱门”段正式开通运营表明了国家对交通发展的强烈关注。印度政府准备在21世纪最初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的教育支出将增长31.5%,医药和家庭福利开支增长22%,而用来改善基础设施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生活福利设施的拨款也将增加54%。

    感想有很多,但是以上这些都告诉我们,印度在改变,而我们不能低估这些改变的意义。

企业所应当严重关注的问题

    我们都是经营企业的,最关心的当然是企业的发展问题。在印度的访问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少我们比印度同行落后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因素将未来会成为我们的瓶颈,而对印度却是成长的翅膀。

    首先,我们不应该把贫富问题看成阻碍印度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印度的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资本的集中化造就了一个集中的市场,市场次序远远优化于我们所处的环境。

    其次,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山于贫富差距还比较大,故而国内市场容量远不如中国,但正因为如此,印度企业的发展道路一开始就是输出服务,而不像我们是输出产品。所以在国际化运作水平,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品牌运作上都强于我们。

    再次,印度的国际交流人才多于中国。印度精英阶层都掌握英语,而中国只能依靠少部分大学或闷外留学培养的学生来与西方交流。很多中国企业家缺乏完整的国际知识结构。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印度的国际交流人才理解自己的国情,懂得技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这一方面我们差距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把语言还仅仅是看成工具,而不是基本技能。这意味着我们的语言人才不仅缺,就是有,那也是不具备企业观、全局观和国际观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我们对于这些所谓人才的使用只能是在专业技能的水平上。

    这三个问题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相互关联的,我个人认为也是我们必须尽力去改变的一个局面,不然,我看3年。最多5年,中国制笔业就将落后于印度。


2006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