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去产能、去杠杆诱发信用风险事件陆续爆出。先是1月18日,青岛三特电器集团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13青岛SMECN1”,本息无法到期兑付,涉及本息6360万元,最终由担保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本息代偿。
4月10日晚,信用评级为AA+的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正在对下一步改革脱困措施及债务偿付安排重大事项进行论证,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申请相关债务融资工具于4月11日上午开始暂停交易,涉及九期共168亿元存续债券。
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山东山水水泥集团、云峰集团、广西有色、南京雨润、东北特钢集团、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等多个违约案例出现,这其中既有地方民营企业,也有国企和央企。
“这只是开始,去产能还会继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企业经营亏损,以前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而现在中央和地方兜不住也不愿意兜底了,然后就有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进而爆发违约事件。”昨日深圳一券商研究所债券分析师在接受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道。
他告诉记者,“以前只是爆发信用事件,没有真正违约,最终都解决了。但是2015年开始出现实质性的违约,2016年呈现加速趋势,目前来看,预计未来这样的违约事件还会发生。”
从目前来看,信用风险事件存在几大特征。第一,从行业来看,集中于光伏、风电新能源以及煤炭色等强周期;第二,从企业性质来看,违约已从民企蔓延至央企,地方国企仍是不破金身;第三,从债券类型来看,公募券种全面违约,公司债违约损失率暂为零;第四,从信用等级来看,以中低评级为主,AAA级亦有风险事件但尚无实质违约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市场的违约现象也在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据中国货币网公告统计,上周(4月11日至4月15日),共有43家发行人、共计46期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总金额达481.4亿元。截至4月18日,本月已有59家、62期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近600亿元,远超去年4月的总量。
中投证券债券分析师田元强在其报告中指出,年内3-5月、8-9月将有两轮信用债兑付高峰,届时企业流动性压力大增,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大;年内将迎第三轮弱资质个券到期高峰:4-5月的弱资质短融兑付高峰;8-9月的低等级个券、民企兑付高峰;11-12月的低等级个券、地方国企兑付高峰。显然,年内信用市场将面临多轮冲击,信用风险可能分阶段逐步暴露,进而推升信用利差螺旋式上涨,信用债调整仍将持续。
而上述深圳债券分析师则提出,“未来需要留意东北特钢和中铁物资等国企案例后续的处置方案,这对市场的情绪面影响会比较大。同时也需要防范由于信用违约引发信用风险,进而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产生影响。”
2016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