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时代,地理环境、物资供应、人的素质、内部凝聚力和战略思想都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最近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与否当然也要取决于这几个因素。
从地理环境这一点看,印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决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果。
那么,印度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呢?
凭我对印度的认识以及从媒体看到的一些信息,我认为印度多数精英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并不很认同和赞赏,许多人还可能有些抵触情绪。假如中国的学术精英和决策者能够易位思维, 至少是企图了解印度人的反应,那么中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就可能会有较为有意义的回应。
印度洋的确长期是欧、亚、非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印度能在1947年取得独立,多数印度精英认为是近一个世纪反殖民主义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印度是殖民主义者被迫放弃的利益的自然继承者。由此推理,印度理应是印度洋的主宰者;正是因为有印度,才会有印度洋这个名词。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在冷战期间没有参加哪一个阵营而是坚持不结盟政策。尼赫鲁和他的战友们有这样的志气和大国心态,他们认为独立的印度必然可以成为世界的大国和强国。
中亚内陆国家从12世纪,特别是16世纪以来,就和印度联系紧密,双方人员和信息往来一向频繁;所以印度人对中亚国家有特别情感。很明显,印度对陆上丝绸之路有许多贡献,自觉应该有发言权。
从现实利益看,印度有愈来愈大的能源需求,希望能靠中亚国家提供一部分能源。美国近年来提出“大中亚”和“新丝绸之路”方案,建议把中亚国家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向南运入阿富汗,再转往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一个能源通道。而中国和中亚国家以及和俄罗斯所建立的协议,是把中亚和俄罗斯生产的能源运往中国。这个东西向的能源处置方案和美国的建议的中亚能源向南运恰巧就是中国战国末期“连横”与“合纵”的现代版。因此,中国在中亚几国修建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和印度的利益有潜在冲突。
在北、东、南等方向,印度和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都有无可否认的历史渊源;印度不可能对这些国家的协议不闻不问。
中国有“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中国梦”;印度也有印度的“印度梦”和“强国梦”。这两个梦没有必然冲突的理由,甚至可以结合起来共同圆梦。但是在最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发展中,特别是1962年中印发生武装冲突之后,西方的媒体、学界和政界持续拿中印两国做比较,使今日的印度精英普遍对中国有一些异样的感觉。
然而印度的有识之士也很多,他们即使对中国所提出的并没有清晰蓝图的“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满意,在外交场合中也不会简单地让不满轻易表现出来。
从媒体上看到,印度国内对于“一带一路”的反应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认为应该参与“一带一路”的有关建设。比如说,印度已经在和中国探讨建立一条从西北部的新德里到东南部的金奈(Chennai)的高速铁路,这是个积极的反应。持这种主张的人认为参与到“一带一路”的某些项目反而能够得到发言权和影响力。
第二种是认为中国根本就是想入侵印度洋,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缅甸,尤其是巴基斯坦,都想寻求港口,并从这些港口修建铁路通往中国;中国在中亚也是在分散俄罗斯和印度在这个地区的利益。这部分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利于印度,因此印度应该杯葛和抵制它,使中国没有办法顺利地实施这个战略。从这个角度出发,印度和日本、美国有时表现得特别热络,目的是希望靠美日的牵制,使中国的海上力量无法在印度洋充分发挥。在印度与俄罗斯、伊朗甚至土耳其的交往中,也有类似的动机,希望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不要太大。这并不是说印度喜欢让美、日拥有对印度洋更多的发言权,或者是让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在中亚更有势力,而只是“远交近攻”的一种谋略运用。
第三种是认为印度作为大国,不应该轻易表态。应该先看中国走哪几步棋,如果中国的棋走得不好,印度就不必反对了;如果中国的棋走得很好或者很合乎印度的利益和理想,印度也可以考虑更积极地应对。所以现在不宜表态。来源:《财经》
2015年0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