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吴晓波:80%制造业将因无法成功转型而挂掉(连载1)

吴晓波在武大为大学生指点中国经济转型。他认为,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和新城镇化,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一、 吴晓波:五年后没有互联网+

“互联网+”要有核心技术

吴晓波却说“五年后没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对一切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改造,都将在3至5年内完成,80%制造业将因无法成功转型而挂掉。”

他介绍,“互联网+”绝不是网上卖东西这么简单,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业的所有流程,要拥有核心技术。今后,制造业领域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制造会变成小制造。

80后90后主导消费潮流

发展新实业、创造新消费将是中国产经新变革的重点。吴晓波用小虎队和TFboys举例——他们都是“小鲜肉”,但背后的消费模式完全不同。小虎队是大众消费,TFboys在网上有数百万粉丝。“如果TFboys在武汉办演唱会,网上售票一定在5分钟内被抢完,在座的各位有钱也买不到,为什么呢?因为都被他的粉丝分了。”

吴晓波说,80后和90后开始主导消费潮流,未来将会是圈层消费、小众消费,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取悦所有人,只要找到若干忠诚消费者,服务好他们就足够了。

二、俞可平:创新有风险,要有宽容的制度环境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坦言,真正的改革,真正的创新,一定要解放思想,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宽容的制度环境,允许一些大胆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有一些失误。“对于一心一意想创新和改革的党政干部,社会要给予他掌声,给予他们荣誉,让真正的改革者青史留名,所以我特别鼓励像这样的活动。”

政府创新是“火车头”拉动社会进步

俞可平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在所有的创新中,政府创新意义特别重大。政府创新的重点是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带有根本性,制度创新是社会深刻的进步。没有政府创新就没有善政,没有善政就没有善治。

俞可平表示,在中国,党委政府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国家和社会去向何方,这个火车头起决定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非常大,有引领示范作用,社会的制度环境主要是靠政府来提供,没有政府创新就没有新的制度环境,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必然受影响。

不少地方政府创新动力有弱化趋势

  俞可平从他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申报中注意到,就全国范围而言,不少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有弱化趋势。他认为,政府创新动力下降的话,其他领域的创新动力也会跟着减弱。从奖项申报来看,政府创新的动力有下降,社会创新的动力在升温,一热一冷。

在俞可平看来,“制度的顶层设计有一个过程,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改革这么复杂,如果顶层设计很短时间做出来,这种顶层设计往往不科学和不合理。而科学和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地方政府往往有一种等待的心态,等着上级的顶层设计。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创新。”

俞可平说,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必须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地方的差异性太大,要给予足够的自主创新的空间。

“创新是要冒风险的。而且政府创新一旦如果出现失误,很可能会影响一个官员的政治前途。”俞可平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宽容改革者和创新者的失误,创新者有一个理性的考虑,有的时候会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制度环境的某一些缺失和不完善,可能会影响政府创新动力。

如何增强政府创新的动力?俞可平表示,真正的改革,真正的创新,一定要解放思想,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宽容的制度环境,允许一些大胆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有一些失误。因为所有的改革创新都有风险,如果所有的风险都让这些改革创新者承担,他们承担不起,我们要在制度上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

三、吴敬琏:创新不给力,症结在于原本的政府主导

一个新常态国家的创新体系,要从两方面谈起。第一个部分是当前总的形势,第二个部分是如何面对这种新形势,即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

不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新常态就稳不住

先讲第一方面的问题。从去年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根据已有的文章,新常态的内容或者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点,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下行通道。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要继续,甚至进一步变成中速增长。

第二点,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征,可以发现它们的进度存在很大差别。

第一个特征已经是既定事实。从去年以来,GDP增长速度下行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绝大多数人对这一点也有共识。但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中国的增长率应该是8%甚至更高,之所以没有达到,是因为主观能力不够或者宏观经济政策不好。无论如何,这一特征已经客观存在,不管人的愿望如何,它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第二个特征,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发展,只是我们期望的目标,它并没有成为现实。

如果我们只是实现了第一点,而第二点不能实现,即经济增长原有的驱动力衰减,而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那么至少会引发以下这些问题:首先,原来由于数量扩张而掩盖的各种经济与社会的矛盾就都会暴露出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经济下行的趋势会不断地加剧,甚至出现“失速”的现象。就像一架原本飞在半空中的飞机,速度突然大程度地降低,飞机就要出问题。所以,在承认经济下行趋势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实现第二个特征,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新常态,否则它是稳不住的。

要努力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促进创新、优化结构,总体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所谓“三期叠加”造成的各种矛盾。三期叠加中,第一期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期,速度下降;第二期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优化原本存在问题的经济结构;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创新不给力,症结在于原本的政府主导

前一段时候我们常常以为,增速下降可以用宏观的经济政策(比如刺激政策)拉起来,但现在才发现,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也是确立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创新越来越活跃,特别是近年来,技术发明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特别是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产业。这些80后甚至90后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技术创新也非常活跃,但是回头看,那些创造发明的产业化状态还很不理想。

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我们创新的体制和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沿袭着过去那一套,其基本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来决定科学研究“闯关”的方面,然后指定产品的方向、技术路线,接下来组织人力、物力、资源来进行转化。实际上,这样一套办法抑制了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加以改造。

用什么办法来建立新的体系呢?十八届三中全会说了两句话,一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应该用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两句话非常简练,但是打中了要害:要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由它来配置资源,这样市场就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四个特征里,竞争是灵魂。我们现在的市场还缺乏竞争,从技术的创新到本地化、产业化,一直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都必须要贯彻竞争,才能更彻底地消除违背这些原则的因素。

我们现在从资源配置到科研的攻关目标,一直到它的商品化产业化,政府都在起主导的作用,这样在实践中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实际上,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要牢记一个原则: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因为原始性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经济上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能发动千军万马的企业去闯、去实验,那么即使成功概率很低,但只要参与竞争的个体数量足够多,就一定有一部分能够取得成功。但是政府并没有这个能力,政府无法确定哪一个产业、哪一种技术路线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2015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