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我们的产品、装备甚至成套设备走出去,都应该是阶段性目标。更深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带动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实现产品、技术、服务、标准和投资的一体化。
技术走出去大家好理解,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就能实现;还可以在境外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与世界上的研发机构和资金合作,搞好未来高端技术研发。
标准走出去难度更大。我们需要做四项工作:一是把现有中国标准国际化。我们很多国标、行标、企业标在和国际接轨上有很大差距;二是加快研究制定国际标准,更多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更多和先进制造企业联合,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体现我们的话语权。只有加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出去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中,有我们的基础和条件。三是我们现有的装备制造标准起码要做到英文化。我们在轨道交通、铁路建设、船舶、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电力设备等领域,有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标准没有国际化。要尽快翻译,至少翻译成英文。更高的标准是在哪个国家投资,就能翻译成相应文字,使得对方理解我们的标准,判断和国际标准是否相一致。我们一些企业的标准甚至优于国际标准,但需要通过翻译体现。四是我们现有的国际领先标准,在认定的基础上,要让更多的国际标准认证组织和我们互认互信互用。实现标准带动产品,产品促进标准,一起走出去。
我们现有的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和要求差距很大,从工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都需要大大提升。从政府相关部门层面(包括外交、海关等),应该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工作力度,为装备走出去和产能合作开绿灯,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还需要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预警的服务,比如提供重要国家地区政治风险的分析预测和判断,对走出去的企业和专利,采取保护性措施。从社会层面,各中介组织要做好服务,比如咨询、法律、社会保险、评估评价等服务,需要各种学会、协会、行业组织提供。还包括管理走出去方面的服务,也是重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劳动用工方面,制度比较完善。需要和国际接轨。最后在企业层面,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在现有技术规范走出去的基础上,后续的工作包括售后服务体系、销售网络建立,需要更多利用互联网,更多利用国际平台搭建自己走出去的平台,挖掘走出去的路径和渠道,使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水平。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2015年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