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苗圩介绍,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热词解读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工程院负责“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定课题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意思是: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要进入世界强国行列。2025年步入制造业强国队列
对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曾有专家解读成,中国要在2025年步入制造强国队列,到2035年赶超德国、日本。
对此,屈贤明并不否认。“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强国。中国准备利用20年的时间,赶超德日等国的工业制造业。”屈贤明说,这个结果是经过科学分析、预测的。
屈贤明称,课题组曾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和中国 8 个国家,从 1946 年到2012年制造业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处在世界第8位。经过这些年,中国已经处在第4位,和德国、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发展趋势,中国发展在快速上升。日本、德国这二三十年综合竞争力处在基本持平的发展阶段,增长不大。如果国际政局、经济格局不发生重大变化,综合考虑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趋势,到2025年中国可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2015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