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崔根良:创新挺起制造业脊梁

     从30多年前的一个空军地勤退伍的通信兵,到20多年前接手上百万元负债的乡镇企业,成为电缆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拥有光信最高端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领头人,崔根良始终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他的团队从创业、创新、创优到争先、领先、率先,打破了国外光棒巨头对光棒技术的严格控制和封锁,支撑起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

  崔根良常说,亨通能有现在的成绩,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和我国通信业大发展两个最重要的机遇。

  目前,亨通员工数从38人发展到超万人,纳税从87万元增长到9.8亿元,销售从3000万元递增到2007年的100亿元再到2013年突破300亿元。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亨通仍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

  崔根良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那年,崔根良在与一家日本公司谈合作时,日方指着协议说“你们要想合作,按既定协议内容执行”。最终他并没有签下这份合同。在一次决策会上,崔根良说,光纤是光缆的原料,光纤通信是全球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让国外卡我们的脖子,不能让国外控制我们的市场。

  7年前,崔根良决心要上马光通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产品——光纤预制棒时就坚定地表示,上光棒,不仅事关亨通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未来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宏大。

  光棒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中国90%以上光棒一度依赖进口。正是这根“卡脖子”的棒,使中国广大光纤用户不得不承受高额的消费负担。

  2006年,崔根良力排众议,决定实施6亿元光棒研发项目。这时,无论研发设备、试验材料,还是工艺、路线、参数,国外对中国全部实行封锁,亨通只能从零开始。200多名研发人员,1500多个日日夜夜,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反复冲刺世界通信技术的顶峰。

  终于,4年后的一个清晨,崔根良接到了来自车间的喜报。当他亲眼看到亨通研制的第一根光棒时,他只说了一句:“今天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正是崔根良的果断决策,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

  此后,亨通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设备、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从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目前,亨通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1/4,成功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光通信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崔根良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数千家企业同质竞争,而且还要与世界级巨头展开搏击。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要有杀手锏———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

  2012年、2013年,解放军总装备部连续两年向亨通发来嘉奖令,表彰亨通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本次对接任务中,亨通为测控网络提供了多个型号光通信产品,为载人交会对接提供了安全、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

  近年来,亨通先后组建了由两院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智囊团,经国家及省部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三个院士工作站、五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与上海电缆研究所、中国电科院、中国航天研究院605所等科研院所和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高校在项目研发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近五年,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60多项的起草修订,是国际电信联盟光通信标准的制定者;拥有授权专利1176多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点产品150多项……大批高新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军工等数十个领域的重大战略工程、国家尖端项目和重点高端产业。

  崔根良在做第一根电缆、事业刚起步阶段,就想到了品牌。在崔根良的眼里,企业声誉与品牌是第一位的。到目前为止,亨通通过了1万多种产品型号规格质量标准,借助ISO9000、OHSAS18000、ISO14000等质量认证体系的全面推进,顺利通过了国外30多个国家及10多个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只有质量好,才能在市场上打出品牌;牌子不硬,客户不看不问不用,产品再好也是白搭。”崔根良说,尽管亨通起步于乡镇企业,但从来都规范做事、诚信经营。亨通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必须首先赢得社会尊重。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