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卷卷用最严格标准制造的、锃亮的汽车板,还躺在一尘不染的上海宝钢厂房内,而几天之后,在长春的一汽大众,这批既有硬度又不失光泽的板材就在全自动剪切、冲压设备和灵活机械手的工作下,被裁剪成汽车用的各种“衣裳”。
现在国内生产的汽车,每两辆中就有一辆使用了宝钢的冷轧汽车板。为什么宝钢汽车板具有如此吸引力?除了质量出众以外,一个重要的秘诀就在于供应商的早期介入系统(EVI),用户只要告诉宝钢需要多少辆某型号的轿车,该信息系统就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根据需求驱动生产。
类似宝钢尝试的这种信息化、周期化、智能互联的制造方式,是上海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正在进行的与“工业4.0”相关的实验之一,而其背景就是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融合对接。
试用“工业4.0”思维想问题
宝钢股份汽车板首席工程师鲍平说,虽然宝钢的汽车板质量没得说,但因早期与汽车厂冲压模具不匹配,用户难以使用,订货并不多。来自市场的这一“课”,让宝钢深刻意识到,新的市场背景下,产品不是按照标准和工艺生产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在某种程度上,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更为重要。在钢材还是“皇帝女儿”的年代,宝钢就以汽车板为先导,全面介入用户从研发到量产的各个环节,不仅要满足用户说出来的需求,更要让用户发自内心地感到“这就是我想要的”。
今天,购买汽车板的价格中也包含着宝钢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支撑。例如:日产汽车对钢材的要求极其严苛,通过与宝钢开展EVI合作,他们找到了本土化最适合的材料;上汽通用五菱的主力车型是微车,即使薄利多销但依然选择宝钢,原因是对效率有要求,宝钢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快节奏的生产……透过钢种的全球首发、合作模式的扩展、理念的创新,用户可以在宝钢EVI框架下各取所需。
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教授表示,通过分析数据,预测需求、预测制造,这就是我们希望倡导的工业4.0思维。比如:传统的汽车板生产方式是大规模、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而全新的生产方式将逐步突出不同汽车企业的个性,以智能化作为基础,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
201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