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GDP增长有望回升
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监测指标,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GDP环比增长3.1%,高于前一季度的2.1%;同比增长2.4%,与前一季度基本持平。从各国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将维持温和、差异化的复苏趋势,美国的再工业化进展推动经济复苏力度趋于强劲,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会继续对欧洲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经济中速运行的新常态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平稳。
报告认为,第四季度全球GDP环比增长率或保持在3.2%左右,同比增速与三季度基本持平于2.5%;2014年全年GDP增速略下调至2.6%。全球物价水平仍将保持稳定,但欧洲国家通缩风险较高。
另外,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且这种动荡有长期化的趋势。地缘政治风险使得保护主义升温,进而影响了全球资本流动和投资者信心,如俄罗斯就面临资本外逃、卢布贬值和融资成本上升等风险,6月和7月的经济增长分别同比萎缩了0.2%和0.1%。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由“去库存”向“去产能”和“去杠杆”叠加的转变阶段,处在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时期,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是顺利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条件,因此未来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并可以适度放松。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报告预测,我国经济正处在由“去库存”向“去产能”和“去杠杆”叠加的转变阶段,处在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时期,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有必要的。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政府依然需要采取适度放松的政策,但未来几个季度经济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报告预计全年经济将延续“低增长+低通胀”格局,GDP增长7.4%左右。
今年以来,我国一季度GDP增长7.4%;二季度GDP增长7.5%,比前一季度回升了0.1个百分点;三季度GDP增长下调至7.3%左右。报告建议,财政政策在继续优化支出结构的基础上,可考虑把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重要选项,货币政策则可在坚持总体稳定和定向调控的同时适当放松。
银行信贷增长保持稳定
中行报告认为,今年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均值为13.3%,仍处在合理区间。考虑到货币政策的连续性、贸易顺差扩大、信贷增速出现回暖迹象等因素,预计三季度末M2增速将保持在13.5%左右,年末M2增速将维持在13.5%左右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融资总量大幅波动,表外业务持续萎缩。今年1~8月,社会融资总量为11.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998亿元。虽然8月份人民币贷款出现较大规模回升,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资产仅增长117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延续了7月份萎缩的态势,分别减少515亿元和1119亿元。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专家认为,社会融资总量的结构变化既反映出表外业务受到严格监管的趋势,也和近期加快资本市场建设、股市回暖有关,预计四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平稳增长,表内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有望保持增长,表外融资会受到一定抑制。“未来的货币政策仍会以稳健为主,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进行定向调整,进而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的。”
全球银行业复苏向好
关于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报告认为,经过5年多的调整,全球银行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好水平,但运行情况出现较大分化,中国和美国银行业发展态势良好,欧元区银行业运行疲软,日本银行业盈利基础尚不稳定。四季度,预计中国和美国银行业有望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欧元区银行业难有起色,日本银行业将继续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各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将继续强化,夯实基础、保持稳健发展仍将是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主基调。
针对记者提出的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换挡期,银行业的盈利是否也进入了换挡期,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专家表示,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国银行业规模增长趋缓,信用风险将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经营结构持续改善,监管压力将有所缓解。
报告称,下半年上市银行资产增速将延续上半年的趋缓态势,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也将随规模增速中枢的下移而有所放慢。上市银行表现将出现分化,股份制银行的分化程度将更为明显。
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比例出现“双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专家提醒,应密切关注不良贷款的蔓延趋势,谨防信用风险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东部沿海地区、产能过剩行业向大中型国企央企、中西部地区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上下游领域扩散。来源:国际商报
2014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