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安徽民营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层次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省工商联调研显示,在政策实施中,对民间投资制造隐形障碍的“玻璃门”、“弹簧门”,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等现象依然显现。此次“两会”上,省工商联多个团体提案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省工商联调研中,企业反映:从政策表述上对民资、国企一视同仁,但具体执行中,大门打开小门没开,门槛、条件、资质有所不同,各种隐性障碍突出。
省工商联建议: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实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在民间资本比较活跃的市、县设立创新示范区,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经济类管理或服务职能向商协会转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全面清理审批事项,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减少预审和前置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审批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同时,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力度。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支持民间投资项目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铁路、石油等具备市场化经营条件的行业领域,通过开放产业链若干环节、增值服务剥离与分包等方式,为民间资本打开发展空间。对基础性公共项目,完善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对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落实民办与公办同等的待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加快优质国企资源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支持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建政府托底的转型救助机制
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安徽仅有3家,而浙江有139家,江苏有93家。省工商联调研表明,民营经济行业低层次的过度竞争,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民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省工商联建议:建立政府托底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救助机制。采用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方式,成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风险救助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基金通过资金注入、股权投资、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身陷困境的优质企业渡过难关,化解债务风险。救助基金帮助企业稳定运营以后,应在适当时机通过将股权优先转让给其他股东、公开转让股权股份、股权清算等途径完成退出,实现保值增值。
创新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服务。抢抓国务院《关于新三板有关问题的决定》机遇,充分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推动更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争取和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和支持发行企业(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各类债券产品,以适应企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要求。
此外,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以降低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门槛,让创业者能够几乎零成本的创业,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民企“走出去”要“跑得快”
据统计,2013年前8月,安徽民营企业在外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7家,占全省的73%,实际对外投资1.4亿美元,占全省的40%。民营企业将在突破资源瓶颈、转移富余产能等方面效应作用。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民营企业“走出去”起步晚,经验不足。
省工商联建议:完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充分利用涉外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探索建立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通过外交部、有关部委及其它途径建立与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固定联系渠道,及时获得相关国家的信息,并及时传递到相关“走出去”企业。有关部门要按职能采集相关信息,有机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分层次为开放型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导向服务。
建立绿色服务通道。选择资信好、实力强、贡献大、外向度高的企业,作为外事政策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的重点对象,提供签证便利服务,建立绿色服务通道。例如,指导民营企业做好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做好民营企业世贸规则及国际商务知识系统培训,尤其在应对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贸易壁垒等方面做好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心理、知识、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准备。(邓九平)来源:互联网
2014年0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