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企业出招解困境

       每年春节假期之后,不少企业都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今年也是如此。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表示,除了提高工资、打“福利牌”,施展“十八般武艺”留人外,探索转型升级、在营销和研发上下功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通过机械设备缩小用工规模,也成为企业“招工难”的缓解之策。

  春节假期之后,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开工,“假期综合征”又成为这一时期的热词。不仅是已复工的人表示“假期综合征”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状态,让人怠于上班,对于不少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而言,“假期综合征”同样亟待治愈。人员流动性大、返乡员工迟归或不归,影响企业开工和生产品质成为最大困扰。

  对此,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不少行业因为用工而“年关”难过已是常态。而企业除了每年提高工资、打“福利牌”,施展“十八般武艺”留人外,探索转型升级、在营销和研发上下功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通过机械设备缩小用工规模,也成为企业“招工难”的缓解之策。

  “招工难”蔓延全国

  “这几年的‘招工难’有两个特点。首先是从过去的局部地区向全国蔓延,逐步呈现出全国普遍缺工的态势。其次,过去只是某些工种,尤其是技能型工人比较短缺,现在则已经蔓延到一般的工人,普通工人更加短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针对节后“用工难”的现象如是说。

  近期来自各地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也印证了他的分析。据统计,在外贸大省广东,广州市326家企业春节后的用工缺口在12.33万人左右,中山市节后缺工约6万人。在东部沿海地区,宁波市226家重点企业春节前后计划招聘员工3.67万人;苏州市节后有近百场招聘会,其间3万多个岗位面临大招工。此外,在中西部城市,西安市节后有81.3%的企业计划在两个月内招人;兰州市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年龄要求集中在16岁~44岁,其需求占比达82.82%。“务工人员普遍遵从‘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习俗,一般到元宵节后才会开始外出找活。所以现在大部分企业用工都有缺口,生产线开工甚少。这些年春节后出现用工难已是普遍现象。”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彭原璞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产业转移,就算工资少于东南沿海,部分务工者更愿意在本地就业,由此分流了一部分劳动力。但更多的人则仍是利益导向,看哪里给的工资高就去哪里,从而造成了用工的不稳定。”

  多举措解困“用工难”

  正如“用工难”已经成为这几年老生常谈的话题,各用工企业为了留住员工、吸引员工,保障春节前后生产的顺利运行,所作的努力就更是有增无减,包括提升薪酬、发放红包、为员工买火车票、接送员工,以及与中介合作、与职校联手、到外地招聘、通过员工介绍同乡等,施展着“十八般武艺”。“有些江浙地区的企业会给节后仍回来上班的员工几百元奖励,但这些钱要在员工回来上班一个月后再发,不然有些人拿了钱就去别的地方工作了。”彭原璞说,除了提高薪酬、发放奖金外,“福利牌”正逐渐成为企业留人引才打出的一张王牌。“苏美达原来不提供宿舍,但新建的生产基地为员工提供了有独立卫生间、配空调的四人标准间,生活条件更好了,工人住得舒服也会更愿意留下来。”

  “但说实在的,用工的波动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很大,所以企业这几年也在探索转型,以减少用工,重点在营销和研发上下功夫。”彭原璞说,一方面苏美达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在“走出去”的国家深耕当地市场;另一方面,拓展高端生产线,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主要培养和留住一批相对熟练的技术工人。

  对此,沈阳金德塑料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也表示,金德从几年前起就开始通过设备升级,发展自动化生产,精简用工,出招应对“招工难”和减轻内外需不振、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以前一个车间就需要200名工人,现在一个生产园区也就需要200人左右。1个人看两条生产线,既节约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产品附加值也更高了。” 国际商报

2014年0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