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西湖景区内,已经有24家会所正式关停(含前期主动关停的江南会)。
在人们为“服务少数人”的会所被关停击掌叫好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会所关停是好事,但这些场地一直空下去,也不是个事儿——那么,原有的场地将用来做什么?这些景区宝地的业态,怎样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这些选择题,如今已经摆在了管理部门的面前——西湖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昨天也特别委托本报面向社会各界发布征集令、问计于民:
为了更好地实现还湖于民,您说说,这些业态该如何调整?这些地方,又该如何利用?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068或者@西湖晓蛮腰,说说你的金点子。
丁云川:
关键不是关而是活
喝茶听戏大肉包都可以考虑
西湖边的会所,关了以后能如何转型?
其实,这件事早就被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杭州和西湖的几名本土专家惦记着,关于这些会所的转型问题,他们都已有了初步的思考。
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说:杭州取消景点门票,这放眼全世界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属于一大创举。但取消门票之后,也牵扯出一些问题来。“景区需要保护和管理,经费哪里来?完全通过政府来承担,我个人觉得还是有难度的,景点内开辟部分经营场所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近几年,有一些变味了,本来是属于市民的景点,变成了少数人所有,普通人进不去了,会所也成为腐败滋生的场所。”
在丁云川看来,“关”并不是目的,现在要做的,是让这些地方活起来。
怎么才能活起来?丁云川的理解是要对这些场所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有些场所本身的文化氛围比较好,有一定的知名度,就适合恢复人文景观,不能再搞餐饮了,比如张静江的静逸别墅。
另外,老杭州的茶馆也很多,有的是露天的,有的就是在房子里头的。我们的部分场所,是不是可以转型为大家喝茶的地方?“一方面,茶的价格不能贵,另一方面,茶馆不仅仅是可以喝茶,越剧、评弹、说大书以及相关的演出,都可以结合进来。”丁云川说,还可以结合杭州的剧团,一方面可以抢救挖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这些特色的文化演出也确实很吸引人,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能让很多人第二天都赶回来,这些地方慢慢地就做活了。
丁云川告诉记者,苏州有的景点就是里头有评弹、唱戏的,味道很好。这些地方喝茶价格公道,都是走大众化路线,薄利多销,人气相当旺。
还有一种转型,就是做大众餐饮。丁云川觉得,农家乐、新丰小吃等现成的模式都可以在转型的时候考虑进去。
仲向平:
转型不能单一化
面向大众的商业同样需要
老房子研究者仲向平觉得,西湖边会所的转型,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一是纪念馆、博物馆等公益性的场所,二是面向大众的商业,并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仲向平说,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可挖掘的还是挺多的,到时候可以开辟一些名人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等公益性的场所,这些场所也能满足外地游客的精神需要。
但是,转型也不能单一化,“全部转化成公益性的,政府养不起”。所以,他提出转型的另一个方向是用于商业——杭为茶都,茶文化在杭州还是很有分量的,可以开辟比如茶楼、望湖楼以及观景平台等等。仲向平说,还可以做一些平民化的餐饮场所。
“会所是应该整顿,但绝不是景区内就不能搞餐饮了。西湖周边的餐饮场所还是不多的。”仲向平说,不可能大家吃饭都奔楼外楼山外山去。北山路等地,歇脚喝茶吃饭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可以找个几家先试点一下,先转型一部分。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4年0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