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范恒山指出,按照中央的部署,基于以往的成功实践和现实要求,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应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是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中国之大,与欧洲面积相差不多;中国地区差别之大,远超过欧洲,而欧洲整体和各国家都有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在中国搞“一刀切”,就会切出问题来,换句话说,“一刀切”政策最容易制定,但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政策,要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差距和实际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真正实现一区一策。
二是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根本任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要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三是把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在这方面,还是要坚持抓两头,一头抓条件较好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一头抓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把地区发展中的“短板”补齐。
四是把开展试验示范作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要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选择适宜地区开展专项试验和综合试验,实现难点问题的突破。
五是把建立制度保障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根本上依赖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规体系,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区域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包括区域间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的建设,还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规体系的建设等。应该说,区域法制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到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促进区域发展的法规,应把区域法制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最后,范恒山表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下一步仍然要把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制定和实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要把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产能过剩是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一个顽疾,久治不愈,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深化细化实化应该能为克服这个顽疾做出特殊的贡献。来源:互联网
2013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