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点评:确立目标,稳中求进
三中全会明确了新一届政府在未来十年中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会议公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设定新一轮改革的时限和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二、设立改革领导组织架构。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一手抓改革,一手保安全。
第三、经济改革内容是重点,具体包括:所有制不会大改--“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市场化将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城镇化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对内对外开放,“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建立权力约束机制。
第五、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改革等。
我们认为,从公报来看,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但改革力度、具体措施尚不明确。
从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来看,所有制改革动作不会太大,国企改革主要是对内以完善治理结构,对外公平竞争;宏观调控更强调科学化,对微观领域的干预可能会减弱;财政体制改革预计以上收事权为主,加快税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并无新提法,目标明确但推进速度将较为谨慎;对内对外开放将会加速。
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将对传媒、环保等领域有积极影响。
总体来看,三中全会公报基本符合预期,惊喜不多也没有太多失望。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应当较为具体,预计《决定》将在一周内公布,需密切关注《决议》的内容和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改革措施。
对市场的影响:短期中性,长期正面
11月12日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后,从卖方电话会议之多以及电话接入之难,可以看出,市场对此的关心程度空前。
第一,对公报的内容,市场评价不一。从客观上来讲,公报确实没有太多市场(或者只能说是股票市场)所关心的具体内容,比如“二胎”“国企改革”“土改”等等。但以三中全会本身几千字的会议公报来说(之前的三中全会公布只有3000字左右),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涉及过多经济方面细致具体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公告让市场意犹未尽的感觉可以理解。
第二,暂时脱离股票市场,中国的改革是否会低于预期。我们认为不会。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未公布,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大家期望的具体的表述;二是,文件中一个比较明确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其实已经指明了未来中国改革的方向。这个虽然没有明确指向什么产业或行业,也没有办法为股票市场投资者给予明确的买卖标的,而这才是未来能够激活中国经济活力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以往制约中国经济的问题;三是,高规格机构的成立,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机构的成立是超预期的,而其后续一定会有更多的作为,对改革的推动;四是,目前我国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上,这一点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即使没有后续的“决定”,甚至即使没有本次三中全会,很多改革仍然会大力度的推进。
第三,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之前,我们对政策对市场影响的研究可能更加简单粗放,“打压地产的政策”一定是对地产市场有压力,“四万亿投资”必然利好投资产业链,“振兴新兴产业”对相关行业一定利好。但未来的政策方向,更多可能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简政放权”,“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这些做法激发市场活力,带来“制度”红利。这些做法与之前由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比较大的区别,并不能明确指向某个行业,但却影响更加深远。其对经济的影响、产业的影响更重要,但也更间接。需要投资者回归市场本身,寻找基本面改善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行业。
第四,公告对市场的短期影响,我们认为中性。昨天的会议公报确实没有太多市场关心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字眼,这个可以看做利空,但前期市场已经对会议低于预期有所反应。相比公报中有具体措施仍低于预期相比,目前没有具体措施的状态更好。而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进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信心,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后续政策出炉有望为市场带来持续的推动力量,因此,中长期来看,改革对市场的影响偏正面。
来源:互联网
201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