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的结合”已经引起了各方关注,但只有加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补与合作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创新生态。
大学是当代知识创新和前沿高技术最重要的源泉,在创新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大型企业优势在于强大的产业能力和对复杂技术的集成能力;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吸纳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是难以替代的。
在科研、转化与产业化的链条中,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处于不同位置,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也有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得自己做技术转化;中小企业的转化成果,并不一定都由自己去产业化;大型企业所需的技术也并非都得“自主开发”。好的创新生态,就是通过市场的对接,各自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利益链接。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院校的扩散效应,为大型企业的技术集成提供充足的技术来源;大型企业则利用其组织平台和资金实力,将大量、分散的科技成果经集成、整合和再创新,开发出有品牌支撑的市场主流产品。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就会出现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升级不断发生的生动局面。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技术创新就是试错过程。从全社会角度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试错成本最低。他们有强烈的产权激励、敏锐的价值发现能力和灵活的决策机制,他们还会带来新创意、新思路和跨界的技术。这就使他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一支最敢于冒风险的有生力量,并以他们自身的生与死充当着新技术探路者的角色。有资料显示,即便大型公司最发达的美国,80%的技术创新成果出自中小企业。
近年来,跨所有制的壁垒、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割裂的状况有上升的趋势。一些垄断企业自行扩展垄断链条;国有企业在体制内部建立产业联盟,形成配套;一些大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也倾向搞封闭式、大而全、不求人。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由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割裂,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研发投入的结构性低效率。实际上,世界著名的行业巨头如思科、辉瑞,西门子、菲利浦、苹果等公司,都是在不断集成中小企业技术成果中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
由于增长方式转型相对迟缓,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既有产业持续过量投资,产能超常规过剩;二是很多产业逐渐进入前沿,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进和模仿,依托既有技术的发展空间受限,继续前进已经找不到方向。华为总裁任正非在2010年就说,“我们已经走到了通讯装备产业的前沿。以前靠西方公司引路,现在我们也要引路了。”但更多的企业没有以自主创新来弥补引进和模仿的缺口,像华为一样“挺身、引路”,相反开始远离制造业,转而投向房地产或虚拟经济。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政府的担心。原则上讲,有怎样的发展环境,大多数企业就会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在企业,而是发展环境改变滞后。我相信,已经开始的紧锣密鼓推进的政府改革将会加快改变这一状况。
对企业来说,必须看清向创新驱动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以怎样的理念,选择怎样的战略,将决定自己的未来。来源:互联网
2013年1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