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制造”屡遭围攻为哪般?

        “中国制造”让西方某些政客羡慕嫉妒恨,从来就不乏“捧杀”和“棒杀”。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被贴上“地摊儿货”的标签,甚至是质劣价廉商品的代名词。 

        2012年11月8日,法国《巴黎人报》《地铁20分钟报》等媒体的醒目标题:《“中国制造”的服装使一个女孩“毁容”》。此消息一时间引发轰动,消息源于一份地方报纸《诺曼底觉醒报》。报道称,玛丽4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裙子和运动衫,穿后翌日即全身过敏起泡浮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几天之后,法国官方反复检验后证明,小玛丽生日当天所穿的衣服“未含有任何使皮肤产生过敏的物质”。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批服装也并不是“中国制造”。

        之所以频频对“中国制造”举起“捧杀”和“棒杀”的大旗,无外乎内外两大主因。 

        从外因分析,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种”。受益于人口红利等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产品出口总量飙升,出口总额更是打着滚儿地增加,“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情况下,部分国家不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当税收、配额等一般管制贸易手段难起作用时,少数国家便开始采取技术性手段,包括在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分析人士指出,在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有人企图以个别“中国制造”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突破口,将一般的质量问题夸大,进而达到妖魔化“中国制造”和设置贸易壁垒的目的。从表面上看,他们像是在谈产品安全,实质上却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从内因分析,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实行,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不可逆转的趋势,降低着“中国制造”的流行度。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中国制造”如依旧想成为欧美企业采购单上的座上宾,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特色,且质量更要过硬,这样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经受住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的考验。来源:国际商报
 


2013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