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这些新兴体,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防止固定资产过速成型以致超过人力资本的培育速度从而造成浪费同样重要
有一个现象刻画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许多发达国家拥有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库,但基础设施则呈现老化趋势。其中一些可能性能仍然良好,但已磨损或需要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东盟国家,情况刚好相反。在这些新兴国家的许多城市,随处可见明亮的办公大楼,崭新的住宅小区以及由世界著名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地标博物馆或体育场馆。除此之外,还有新的高速铁路、公路和公共交通系统。若我们把基础设施看作一个经济体用以支持经济增长的硬件或平台,那么显然中国与东盟的前途一片光明。
当然,硬件只有在与其相称的“软件”配合下才可物尽其用,否则只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老化、废弃。那么软件指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视作与绝大多数基础设施相配合的软件。若要维持一处建筑或设施的正常运转,高素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所核电厂可能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致命事故;一座堂皇的歌剧院可能因缺少艺术家的使用而逐渐荒废;一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也可能因管理不善而迅速败落。
在人力资本方面,或许发展中国家仍需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质量的工作团队也需要时间来培养。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这些新兴体,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防止固定资产过速成型以致超过人力资本的培育速度从而造成浪费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的发展有赖于“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如教育和医疗保障计划,甚至是社会及文化培养。这些软性基础设施能够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健康和整体状况,使“软件”可以更有效地配合、运用“硬件”。
由此看来,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允许固定资产增长放缓以确保“软件”能够跟上“硬件”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单纯地为了增长而增长将会从长期上带来损害。2008 年后,中国经济被注入了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措施,这毫无疑问造成了强劲的经济增长。然而,这或许也创造了一些周期性的泡沫。许多地区都存在着空置的住宅,办公楼或主题公园。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建筑毫无价值,它们所代表的也许是建造和购买中的估价错误。
中国今年固定资产的建设速度出现了周期性的减缓。只要基础设施是在结构性基础上建设,短期内的增长放缓不是问题。另一种角度是考察固定资产是否持续出现净基础上的增长。如果一个国家的新增固定资产超过弃置的总额,净资产就会呈现正增长。在这个角度下,中国与东盟仍然保持着健康的上升趋势,相反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则呈现固定资产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一些成熟市场尽管有着良好的人才库,基础设施却在不断损失。为了长期经济增长,保持固定资产净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国、东盟、印尼等新兴市场在资本形成时很长的后续效应。这些资本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效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上述新兴国家的某些地区,电力供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近几十年才出现,而在其他地区,这些设施则仍然缺乏。对于城市居民,电力供应和给排水系统的存在理所当然,同时他们也许认为电脑和互联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较这些基础设施影响更大。
然而,如果要在自来水和互联网之间进行选择,很难想象有人会宁可为了上网而放弃自来水 ——尤其是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们。事实上,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估计,自来水和供电系统支撑了西方经济长达一百年的增长,相较而言个人电脑则只有七年。如果这项估计正确,那么很多新兴市场仍处在持久的长增长周期之中。
欧洲和美国等成熟市场在劳动力方面仍然占有优势。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硬件”翻新,它们的“软件”可能会通过创新而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上述这一切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本源因地域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异。而机会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只要懂得鉴别和挑选。来源于 财新网
2013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