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石油和化工行业更实现了两倍于GDP的增速。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12年欧债危机又愈演愈烈,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前景的走势也都趋于悲观。惨淡的国际市场连累的是我国的外贸出口,再加上我国经济已从短缺走向过剩,结构性矛盾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已十分突出。
在经济人士一致认为2013年GDP增速目标将调至7.5%,国内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稳健增长之时,为国民经济配套的石化产业的高增长必然也难以持续,行业将进入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中速发展期。石化企业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或许会有企业心存期望:经济下滑了,国家肯定会进行补救。因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发后,国家就注入了4万亿元的“强心剂”,把未来的消费提前,让原本早该到来的中速发展期推后。但是,笔者希望这些企业能够注意到,在201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而不能再以速度为中心。
因此,石化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速发展将难以为继,寄希望于国家为经济提速的政策支持,不如逐步改变长期以来高速增长形成的惯性思维,将精力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注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练好企业“内功”,以尽快适应行业经济中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或许还会有企业认为,在进入中速发展期后,行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迷茫于自身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这是企业重“量”不重“质”惯性思维带来的结果。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端化工产品还需要进口,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还不能生产,这其中的发展契机,怎可用“发展空间有限”来归结。
出水才见两腿泥。一些企业与其在中速发展期到来之时患得患失,不如从现在开始,放眼国际,瞄准先进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视科技创新;不盲目跟风,做好前期调研,实现产品差别化,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高回报;重视人才培养,发展高科技产品,完成产业革命的升级换代,以此实现在中速发展期的健康持续发展。来源:中国化工报
2013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