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前的1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观点,被部分网友评为年内“最令人鼓舞的语录”。12月19日,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刚刚结束不久,在同一间会议室,李克强再论“改革红利”,不同的是,观点正在变为更加清晰的路径。
在当天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在听取了上海、新疆等5个市区负责人的发言和11个省市领导的书面发言后,总结讲话时数次提到“改革红利”。他强调:“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打破约束民营投资的“玻璃门”
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2013年,要顶住世界经济可能的下行压力,拉动内需发挥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他鼓励各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投资。“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总量把握好,有些就可以让地方自己决定。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既要公开招投标,也要引入民营资本。”
他说:“现在看来,民营投资受到的约束仍然很大。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弹簧门’卸掉,把‘玻璃门’打碎,那投资的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在当天的会议中,李克强几次要求参会的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人要认真研究,厘清在投融资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他说,如果审批权限下放后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是否考虑可以让地方去自己决策;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让民营企业自己去投资、承担.
至于政府的“角色”,李克强说:“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宏观,控制好总量。”
财政改革要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在当天的讲话中,李克强突出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他说,财税体制改革涉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他在讲话中透露,明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他说,“营改增”不仅是税制的转换,而且能够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并且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李克强同时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说,单一税种的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但确实存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培育好地方的主体税种,要让地方政府减少收费,并且不过多依赖土地财政。
讲话中,李克强要求财政部和税务部门,既要让企业减负,又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既要让地方政府积极性提高,又要让中央有更多的操控能力。他说:“我们要深入研究,给地方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力。”来源:人民网
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