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素有经济运行“晴雨表”之称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指标回暖,引起多方评说。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9月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8%。相比此前多年动辄百分之十几的增速,9月的数据并不算高。但看问题有时需要“横岭侧峰”的眼光,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个7.8%,着实来之不易。
从微观角度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够在近期实现从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并在8月利润仍同比下降6.2%的背景下“转降为升”,一定下了不少工夫。从宏观层面看,这也说明今年以来的稳增长政策措施,正在逐步显效。
不过,我们切不可因此掉以轻心。毕竟,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回暖的基础还不甚稳固,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状况不容乐观。比方说,前段时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已经出现一些新变化,从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扩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都在提醒我们要对企业面临的困难要估计充分,头脑清醒。更重要的,还有经营困难与产能过剩“双碰头”。今年以来,一边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一边则是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一例足以为证——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5%,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乍暖尤寒之中,可以得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诸多启示。比如,要多打“创新牌”,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多打“信息牌”,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拉作用。此外,看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回暖,也须戴上“绿色眼镜”:回暖的利润中,有哪些是污染少、消耗低的企业创造的,又有哪些来自于“两高一资”企业,建议细加检视。来源:中国税务报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