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的十年,中国由区域不均衡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过渡,进展明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样表示。
迟福林所说的“十年”,始于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这次会议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上述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以后,西部、中部、东北(发展速度)全面超过东部,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对中新社记者说。
以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例,“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迟福林说:“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趋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在孙久文看来,“这一道路遵循的就是邓小平‘两步走’的战略”。这一战略指出,中国应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这一战略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所坚持的“共同富裕”的理论,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迟福林特别指出,近十年来,各地区依据自身实际,呈现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特点。如西部注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则实施老工业基地转型。“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陈秀山同意上述观点,他进而对中新社记者指出,中西部应拿出更符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路子,“摆脱依赖人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否则,长期来看,“迟早会走东部的老路”。
中国政府显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此前公布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多次强调要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的过程中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同时加强了相应的立法执法的力度,保障其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陈秀山同时指出,当下,尽管区域间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城乡协调发展仍然不够,城乡发展差距在东中西部普遍存在,在中西部尤为明显。
与之相佐证的是,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已达3.23:1,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结合的不够,是当前的突出矛盾,”迟福林指出,“必须要将两者更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实现更大的政策效应”。
鉴此,中国政府显著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化的普及进度。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约为2.8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加两倍多。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陈秀山进一步建言,在中西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依靠国家政策,不如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制度改革更多来自于地方、企业和市场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