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百万元的压力。”近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杭州某知名公司负责人对于企业用人成本的一番倾诉,让在座的企业家很有共鸣。
一边是企业想广纳天下贤士迫于成本压力而不如愿,一边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渴望奋斗却遭遇起薪赶不上农民工收入的现实,为何职场上供需双方会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
大学生:
工资扣除生活成本后少得可怜
如今,高学历不意味着一定有高工资,农民工也不再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词。记者在赶集网上发现,无需任何学历的足疗技师、技工、工人在很多家公司都被开出了超过8000元的月薪,而需要学历知识的教师、出纳等职业每个月少的只有2000-3000元的工资。
苏适(化名)是浙江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的应届毕业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杭州找工作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向4家国有银行投了简历,最终顺利通过了中国银行的面试。实习期是一年,实习期间月薪2500元。因为她是杭州人,交通、住宿、餐饮的费用都不用自己承担,能找到这个金饭碗,尽管起薪不高,她也挺高兴的。
而作为异乡打拼的外地学生,就要考虑更现实的问题。同样是浙大人力资源管理系毕业的东北人小邓在钱江新城的会计师事务所谋到了一份工作,月工资四五千元左右。如果住得远上下班就不方便。而单位周边房租贵得令人咂舌,她一个月光房租就要支付2000元。
这些都还是如意的,还有更悲催的。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小金费了半天劲,在萧山某单位找到一份工作,还没熬到转正,生活还算过得去,只是不能期望过高。他的同专业同学周周(化名)投奔了一家商场,说起来很好听让女生们很羡慕。可到手的实习工资实在少得可怜,一个月1310元。刨去房租900元,基本生活费都不够,只好继续问家里拿生活费。
这几天,小金在看电视剧《浮沉》,看到乔莉那样的外企员工穿着光鲜,人人抱着苹果本本工作,分外羡慕。同样在萧山,小工的工资都在100元每天。自己这点工资,别说用苹果电脑了,买个苹果手机都不可能。对于初出茅庐没有经验的她来说,从基础、基层干起,需要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要忍受领导的批评,还要节衣缩食。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201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