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口红利被认为是造就中国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然而,近些年波及大江南北的“用工荒”无疑传递出一个明确讯号: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几十年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
当人口红利渐行渐远,用工矛盾时隐时现,我国经济该如何应对:是抱残守缺,还是斩尾求存?不少产业界人士和专家认为,“廉价用工”时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提高生产效率,向产业链高端谋变迫在眉睫。
人口红利创造中国传奇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除得益于高效的体制机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外,还得益于充沛的劳动力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据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统计,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也就是说,仅人口红利一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1/4强。
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增长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据江苏南通一位陈姓建筑包工头回忆,十几年前,他经常组织人马到外地接工程。“那时候,出了正月十五,在附近几个村招呼一声,就能拉上百来号人。到东北干上大半年,每人分五、六千块钱回家,大家都很高兴。”
今年60多岁的陶炎平是江苏常熟一家红木家具厂老板,上世纪90年代是他的“黄金期”。那时他雇上两名木工、两名雕花工和一名油漆工,吃住都在厂里,每个月用于员工工资的支出只有3000多元。正是靠着那一时期的资本积累,他在农村盖起了两层小楼,帮儿子在市区买了房子。
“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比重不断攀升,这种人口结构特征保证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突出表现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分析,由此形成的人口红利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过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用工荒”预示人口红利渐行渐远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老板常挂在嘴边的“缺啥都不缺人”“啥都不多,就是人多”等“唱词”悄悄远去,用工难现象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甚至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企业逐渐增多,“招不到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记者沿着南京栖霞区马群新街前行,发现临街不少店铺都在招聘服务员。“缺人,尤其是缺服务员,到人才市场发布招聘信息基本没效果,真是急死人。”一家饭店负责人对记者说。
用工短缺的不仅是餐饮服务员,电子、制造、家政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用工难现象。苏州市沧浪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近几个月来劳务市场求职的人明显减少,很多用人单位来了多次收获不大,索性就不来了。
招不到人纠结,招到人却用不起更纠结。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以来人力成本涨幅速度堪称近10年最快,吞噬了部分企业利润。江苏常州某大型商贸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账:员工拿到手的工资为每月1800元,企业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费用后,实际为员工支付的劳动成本为每月32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逢年过节福利支出,算下来一个员工的劳动成本每年需要4万多元;企业用工成本几近上升20%,再算上原材料、物流、财务等成本,企业目前的毛利率仅维持在10%左右。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项目经理邹林苟告诉记者,“现在的用工行情是,瓦工每天工资200元,木工每天400元,少于这个数没人干。综合算下来,做一个工程的利润太低了,只有6%-7%”。
频频拉响的用工警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窗口正在关闭。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专家预测,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下降会更快。“每个国家都会遭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上涨,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来源:新华网)
2012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