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8年前,葛优饰演的黎叔在《天下无贼》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对白,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这句台词的广为流传印证了一句话:人才同科技一样,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不断加速,人才资源不断成为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才的培养视为企业的发展重点,对于资金少、起点低的中小企业而言,人才对其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但是,在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同时,80后为主力军的就业群体却上演着辞职三连跳。一方面是渴求发展、“非走不可”的员工,一方面是求贤似渴、“请你留下”的中小企业,如何对接成为困扰。
用人方=培训机构?
很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招聘来了员工,又费了不少功夫把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职员,这当中可能耗费了一到两年的时间,刚刚用的顺手了,结果员工跳槽了。中小企业费心费力,结果变成了人才的“培训机构”,得到这样的结果,不少企业很无语,也很无奈。
相信经历过人才流失的企业不在少数。很多企业主也会抱怨说,不管你给多少钱也不管用,你给员工加薪了,他们还是觉得挣得少,不够花,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哪里挣得多去哪里。作为用人方,不可能满足员工的所有要求,但是为了留住人才,不少企业还是尽力创造好的条件,像带薪休假、补充医疗、防暑降温费用和取暖费用报销等优厚条件,但是流失人才的现象依旧存在。
为什么加薪和各种名目的非货币薪酬,都买不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呢?难道他们只能在职业生涯中扮演匆忙赶路的过客吗?
员工方 “其实我想走”
麦克斯研究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超过6成的2010届大学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34%的毕业生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离职人群中有30%的人认为发展空间不够,22%的人认为薪酬福利偏低。
“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挣的少为什么还留下来?”、“想结婚,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我拿什么成家?”不可否认,CPI飞涨的年代,企业加薪的速度远远抵不过物价高涨的速度,迫于生计压力,不少员工将跳槽视为加薪的直接途径。有资料表明,98%以上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最高期限为两年。60%的职业经理人在一年中会更换一至两次工作。超过30%的职业经理人,从年头到年尾都在不断地跳槽,经常处于半工作半失业状态。跳槽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薪酬有关。
怎么办?
“三流的员工谈工资,二流的员工谈升职,一流的员工谈未来”,这是近期接受采访的“女人空间”总经理吕统凯的观点。吕统凯认为,对于拥有广阔平台和发展前景的公司来说,员工的跳槽现象并不太严重,即使员工跳槽了,也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影响,因为员工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平台,离职的员工到新的岗位,并不一定能够有比原单位更好的收获。
《小企业凭什么留住核心人才》一文中写到,一个企业要想留住职员,企业文化才是留住人才的核心。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适应知识分子的品味,待遇再好员工也不会最终留下来。
在全国木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象牌木门负责人说:“用理念留人,用前程影响人才,让员工感到选择公司不只是选择了一份工作,更是选择自己一生的事业。因为企业提供的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份长远发展的事业,这样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受到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可见,拥有广阔发展平台和合理用人机制的企业能够有效地留住人才。如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是留住人才的核心?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了。但是重要的是,企业应该为员工搭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平台,为员工设计良性发展的职业通路,使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共同进步,使其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先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一味地压力用人成本,只能将人才挤走。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2012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