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持续做大做强制造业,是保持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惟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从长期趋势看,全球经济竞争还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随着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未来全球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将进一步激化。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做大做强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依然众多。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将在引导居民致富过程中创造巨大的制造业产品需求;西方国家对制造业产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新兴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资本和技术短缺的状况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改变,有利于制造业增长的重心沿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通道阶梯式爬升;中央实行的重视实体经济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将会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等等。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制造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增长巨变,那么,未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从平面式数量扩张到立体式质量提升的变化。

  第一,健全和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际经验表明,实体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要通过政策调控和政策管理,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要从国家层面上重视质量、标准、专利、环保等制度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管理。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树立新的政绩观,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的调整,使地方政府真正关注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的问题,使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通过考核指标的变化带来新的政绩指向反映出来。

  第二,推动制造业由投资推动向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变。应以纵向的政府政策支持为基础,鼓励企业横向整合区域内外的产学研资源。要加快各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新技术的产生,促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建设包括学习型社会、知识型社会、要素集成和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型社会,促进形成传统产业高端化、先进制造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格局。

  第三,围绕制造业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要在合作中发掘制造业的技术需求和满足制造业的技术需求,鼓励企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技术成果应用和专利申请的主要责任者,成为研究开发人员聚集的载体;支持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共建中试基地,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各类园区设立开发机构,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科技资源密集的重点城市推进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激励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此外,还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起政府、企业、研发人员与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创新的新机制,提高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构筑创新成果产出、应用、评价的科学体系。

  第四,积极解决众多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或者关键技术的问题。可以围绕汽车、飞机、船舶等产业制造的密集区域,高标准地建设集成国内一流技术人才与技术成果的研究院,解决关系国民经济诸多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同时,要围绕专业镇、产业集群和产业密集带,建设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共性技术突破平台。

  第五,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创新行为。由于资源配置基础、行业和区域发展水平、依附于成长阶段的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强求所有的行业和区域在一个水平上实现创新起步。要鼓励优势行业、潜力型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在技术创新上率先推动,带动全行业、整个地区、所有企业都重视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民营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要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的创新行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题,为各类制造业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05月08日